自古始,日常生活中人們的飲食就包括主食和副食兩大方麵:主食,則就是指人們天天食用的各種各樣的糧食,或者換句話來說,就是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皆離不開的“五穀雜糧”;副食,則是指各種各樣的菜蔬,以及各種肉類、水果等等。
生活中,人們所需要的各種各樣的營養,皆離不開主食和副食。而所謂營養,就是指機體攝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或養料的整個過程的統稱,亦用以表示食物中營養素含量的多少和質量的好壞。
古時,人們對主食和副食的認識,是很有趣的。生活中,人們雖然沒有對營養具有現代這樣的科學認識,對飲食亦沒有區分為主食和副食,但在生活實踐中,實際上,已經對主食和副食有了區別性的認識,並概括性地指出了主食和副食中的一些佳品。
主食中的一些佳品有:玄山出的穀子,不周山出的小米,陽山出的穄子;南海出的黑黍,等等。
按照古人從生活實踐中歸納總結出的認識,稱之為“飯之美者:玄山之禾,不周之粟,陽山之穄,南海之櫃”。
副食肉類當中的佳品有:猩猩的嘴唇,獾獾鳥做的烤肉;雋燕尾部的肉;述蕩的肘子,旄牛尾巴和大象的鼻子,等。按照古人之說,稱之為:“肉之美者:猩猩之唇,獾獾之炙,雋燕之翠,述蕩之腕,旄象之約,等。”
副食魚當中佳品有:洞庭湖的鱒魚;東海的鮞魚;澧水出的一種魚,名叫朱鱉,有六隻腳,皮上有珠玉一般的斑點;藿水出的一種魚,名叫鰩,它的形狀像鯉魚,但是有翅膀,經常在夜間從西海飛到東海,等。
按照古人歸納出的認識,稱之為:“魚之美者:洞庭之□,東海之魚鮞,醴水之魚,名曰朱鱉,六足有珠百碧。藿水之魚,名曰鰩,其狀若鯉而有翼,常從西海夜飛,遊於東海。”
副食菜當中的佳品有:昆侖山的蘋草,壽樹的果實,指姑山的東西,中容之國有赤木、玄木樹上長的葉子;餘瞀山的南邊,在最南邊的山崖上,有一種菜,它的名字叫嘉樹,顏色翠綠可愛。華陽山的芸菜,雲夢澤的芹菜;太湖的菁菜;浸淵出的一種草,名叫土英。
用古人歸納出來的,稱之為:“菜之美者:昆侖之蘋,壽木之華,指始之東,中容之國,有赤木、玄木之葉焉,餘瞀,之南,南極之崖,有菜,其名曰嘉樹,其色若碧。陽華之芸,雲夢之芹,具區之菁,浸淵之草,名曰土英。”
副食調料當中的佳品有:四川陽樸出產的生薑;桂陽招搖山出產的桂皮;越駱國出產的甘露,其顏色如玉一樣潔白,等等。按照古人從生活中的歸納概括,稱之為:“和之美者:陽樸之薑,招搖之桂,越駱之菌,鱧鮪之醢,大夏之鹽。宰揭之露,其色如玉。
副食水果當中的佳品有:沙棠的果子;常山的北麵,投淵的上麵,生長著百果,是過去帝王喜歡吃的;大江兩岸生的橘子,雲夢出產的柚子,漢水上遊出產的石耳菜,等等。按照古人從生活實踐中,歸納出的簡要語言為:“果之美者:沙棠之實;常山之北,投淵之上,有百果焉,群帝所食;箕山之東,青鳥之所,有甘櫨焉;江浦之橘,雲夢之柚,漢上石耳。”(本篇的引文,皆引自中國烹飪古籍叢刊《呂氏春秋·本味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