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宗教的“共存”體
聖索菲亞大教堂位於今天土耳其的首都伊斯坦布爾,建於東羅馬皇帝時期,是一座非常特殊的建築。由於經曆了無數的變遷,使得這座教堂既有羅馬建築的特色,又有東方藝術的韻味,既有基督教的文化也有伊斯蘭教的珍藏。是伊斯坦布爾最有名也是最有代表性的曆史建築。雖然大教堂現在已不具備教堂的作用,成為一座珍藏基督教與伊斯蘭教文化博物館。然而,毋庸置疑,它是曆史長河中遺留下來的最精美的建築物之一。
聖索菲亞大教堂是一座三拱長方形建築,聖索非亞大教堂的特別之處在於平麵是希臘式十字架的造型,在空間上則創造了巨型的圓頂,圓頂高60米,有20層樓高,是世界有名的五大圓頂之一。
它占地麵積近8000平方米,在17世紀聖彼得大教堂完成前,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其中中央大廳5000多平方米,教堂前廳600多平方米。教堂的內部空間相當宏偉,既統一又富於變化,大小半圓頂錯綜變化。
在建築中最富有特色的是色彩的利用。圓頂用磚砌,外麵覆蓋著灰色的鉛皮。牆身內部各處都貼著彩色的大理石,這些大理石分別從羅馬、雅典、以弗所等地運來,有白、綠、藍、黑、紅等顏色。柱子大多是綠色的,柱頭是色鑲金箔,地麵用彩色碎石鋪成各種圖案,拱頂與圓頂則為玻璃棉石,並用金子鑲嵌了天使及聖徒像。
330年時,如雷貫耳的君士坦丁大帝斥巨資修建了這座當時世界上最為宏偉且精美絕倫的教堂,以表明他對於宗教的信仰。和其他教堂一樣,聖索菲亞大教堂經曆了許多的磨難,地震、叛亂、戰爭等等,使得這座大教堂不得不一次次重修,532~537年,查士丁尼皇帝為標榜自己的文治武功對教堂進行了大規模的重建。投入了一萬名工人、32萬公斤黃金、並花費6年光陰將聖索非亞大教堂裝飾得更為精巧華美。之後它作為基督教的宮廷教堂,持續了9個世紀。
神聖的索菲亞教堂是當時的城市中心,而統治者對教堂所投注的心力不難看出統治者借由對宗教的奉獻誇示帝國的權力與財富的用心。從君士坦丁王朝的興起,到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人占領為止,900多年的漫長歲月中,它親眼目睹了君士坦丁王朝的興衰。
自教堂建立,就開始經曆損壞和重修的命運,其中不乏來自宗教內部的矛盾。4~6世紀開始,教會逐漸對教義與救贖的觀念有漸深的認知,同時希臘羅馬文化圈重視肖像與肉體美的傳統也逐漸對基督教產生影響,信徒除了透過傳統的諭言故事與象征手法來理解教義,也逐漸產生將聖母、聖子、聖徒等人物畫像化的需求。他們認為人物畫像可以讓信徒更容易理解神的精神,有助傳教。而同時,教會中也有一派認為聖人的人物畫像就等於觸犯《聖經》中不得膜拜偶像的規定,兩派間的歧異日漸加深。692年教會會議中授與基督人像化的合法性,此後,教堂內出現了大量的宗教肖像畫和雕塑作品。但730年羅馬皇帝裏奧三世頒布禁令,禁止聖母、聖子、聖徒、天使以人物形象出現,自此揭開了兩派人馬長達200年的血腥鬥爭,教堂裏的畫作遭破壞,畫像的持有者和作畫的工匠們也都遭到各種形式的迫害。一直到9世紀中葉,教會重新做了解釋,表示願對畫像給予敬意、信仰崇拜,這才逐漸消釋兩派間的紛爭。
外來宗教的進入,同樣給教堂帶來了一次次的毀壞和重建。7世紀之後,阿拉伯半島上出現新興勢力伊斯蘭文明,接著十字軍東征來到君士坦丁堡,繼而是土耳其人的登場,東羅馬帝國正式宣告結束。1453年,奧斯曼國王穆罕默德率領20萬大軍包圍君士坦丁堡。在地中海的戰艦上,他望著聖索菲亞大教堂的巨大拱頂,躊躇滿誌地說:我一定要血戰君士坦丁堡,將這座教堂變成世界伊斯蘭聖殿的中心。聖索菲亞大教堂的命運就是因為這句話而改變的。
1453年,穆罕默德終於走進了他朝思暮想的大教堂。隨即下令將大教堂改為清真寺,隨之許多豪華的羅馬宮殿藝術珍品化為灰燼,教堂內所有拜占庭的壁畫全部被用灰漿遮蓋住,所有基督教雕像也被搬出。最後,四個高大的清真寺尖塔拔地而起。這座古老的教堂增加了濃厚的伊斯蘭風格。後來,伊斯蘭教世界最負盛名的建築師錫南在聖索非亞舊有的架構中增添了新的奧斯曼風格。他的精心打理使得被破壞的聖索非亞教堂重新恢複了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