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金卷:長安風度(2)(1 / 3)

十幾年後,我的散文集《這方樂土》在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時,我請胡老為書寫序。胡老以年近八旬的有病之身,寫了2000多字的序文,最後幾句話是:

“在前進途程中,會有困難,會有不少困難。

對困難,一定要克服,也一定能夠克服。

一次次克服困難的過程,也就是不斷開辟、拓展前進道路的過程,同時也就是不斷增強勝利信心、不斷積累豐富經驗的過程。

更廣闊更燦爛的前景,還在前頭。

親愛的朋友,加油吧!”

我站在陝南安康小城的漢江邊,捧讀著這位文壇大家對一位文學青年的鼓勵和祝福,不禁熱淚盈眶。

據說這是胡老親筆寫得最後一篇文字,此後他手顫厲害,便停止了寫作。

大學畢業後,我分配到安康地區文藝創作研究室工作。

隻要有機會到省城出差,就爭取去建國路71號走一趟,一是給《延河》雜誌送稿,二是見見老師們,取點兒真經,三是到作協的大院裏感受感受文學的神聖和尊嚴。

有一次,在四合院裏遇到了坐在藤椅上曬太陽讀書的路遙,他站起來握手說:你寫陝南山水的散文我都看了,不錯,文筆清新,詩情畫意挺濃厚的。啥時候有空,去安康看看。

我連忙說:好啊,歡迎你來指導。

那時,我在安康辦“漢江文學講習所”,就邀請路遙來給文學青年們談談創作。他到了陝南後興致勃勃,講課之餘,去了漢水沿岸的很多地方。陝南的青山秀水,與陝北的黃土高原截然不同,對他來說是一種新鮮體驗。

我請路遙給《漢江文學》雜誌寫稿,他說考慮考慮。

我一直盼著讀路遙寫陝南的文章。

可是,路遙早早地就丟下我們走了。他終於擺脫了創作這種沉重的勞動,把驚歎號留在我們心中,也留在建國路71號。

後來,我也到了省城工作,編《美文》雜誌。

陳忠實接替了胡采,擔任作協主席。

都在一個城裏,距離也不遠,但對建國路71號,我反倒去的少了,一是怕打擾他們上班,因為我體會到作家很珍惜時間,最討厭別人來沒完沒了地閑諞;二是認識的朋友越來越多,見了都得打招呼,我這人又怯於應酬。

但有時候必須去。

那次,一位陝南老鄉、文學青年找到我,想請陳主席給他題個辭。於是,我給陳忠實打電話,他說:你來吧。

傍晚,我帶著安康的朋友按照約定的時間提前一些走進建國路71號,在他的辦公室門口等候。一會兒,又來了三、四撥人,都是約好了來見主席的。

陳忠實上了樓,看見我們,就對別人說:你們等等,我先接待遠路的。於是將我和老鄉讓進他的辦公室,他按要求題了辭,又送了我們他的新書,最後這位文學青年還申請與主席照個合影,他也答應了。

2004年秋天,受嵐皋縣政府的邀請,我陪陳忠實去參加該縣舉辦的旅遊文化節,攀登了南宮山、神河源等景區。在山村,陳忠實為農家患病的老人捐款,鄉親們很感動。我也認識到作家與社會、作家與人民、作家善良的本性、作家慈悲的情懷是怎樣在陳忠實身上體現的。

再後來,安康電視台要拍攝“文化名人與安康”專題片,主持人程雲女士欲采訪陳忠實,我又打電話聯係了數次,完成了任務。

陳忠實已是中國作協副主席了,但不擺架子不作勢,很給文學界朋友的麵子,讓人心存感激。

由於事業的發展,城市建設的需要,建國路71號後邊的幾個四合院老房子陸續被拆除了,院中崛起了兩座水泥大樓,很氣派。

有一棟成了招待所。

有時去省作協,站在大門口,感到一陣茫然。

院子裏邊人來人往,車輛擁擠,顯得亂嘈嘈。

一些熟悉的恬靜的神秘的東西不見了。

連71號,都升漲到83號。

隻有門口那個作協的牌子沒變。

建國路83號大院內,那個仿古亭閣還在,好像是文物,要保護。

不過在高樓大廈的壓迫下,它顯得陳舊而低矮。

可是我看到它很親切,仿佛見到一位熟悉的老朋友。

2007,1,31日晚

西安文化地圖之三案板街

西安城的很多地名饒有趣味,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比如鍾樓東邊十字口的兩條小街,南頭叫騾馬市,是過去騾馬牲畜的交易市場;北頭叫案板街,是古時出售案板的專賣店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