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金卷:長安風度(2)(2 / 3)

給案板開辟一個市場,說明它的供需量非常大。關中這地兒生產麥子,少有稻穀,因此以麵食為主,擀麵皮就離不開案板,並且要寬大些好。過去婦女在廚房裏忙活,最講究一把好刀和一張大案板。刀利了切肉切菜省力,案板大了能揮灑得開,擀出的麵條有精兒。

現在的案板街,早看不到那些沉重的厚實的用上好木頭製成的大大小小方方圓圓的各種案板了,我愛去那兒,主要是街頭有家攝影器材店,街尾有個劇場。這劇場叫“易俗大劇院”,它的背後就是易俗社,也是我今朝寫文章的興趣點。

案是一個平台,有書案、畫案等等,我覺得易俗劇院就是一個戲案子,專事唱戲表演的地方,當然這個案子很大,恐怕要用100張案板拚起來那麼大吧。

最近,易俗大劇院裝修一新,高處站著一個大大的兵馬俑,前邊牆壁上還懸著幾排小兵馬俑,也不知他們是在演出,還是在站崗?不過很有特點,有氣勢。

易俗社的新劇目都在這兒上演,主要是地方劇種秦腔。

我看過一些史料,知道易俗社創辦於1912年,那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醞釀階段。當時軍閥混戰結束,中華民國政府成立,有個教師出身的同盟會會員孫仁玉,聯合李桐軒等文化人士,發起組織戲曲社,用他們自己編演的新戲曲,來傳播新觀念,影響和改造社會。它的宗旨是“移風易俗,輔助社會教育,改良戲曲,救濟貧寒兄弟”。

孫仁玉既是這個民間藝術社團的組織者,又是一個劇作家,他創作了大小秦腔劇目100多個,一上演就廣為流傳。那時,西安城周圍的戲迷非常多,凡有新劇在當時的露天舞台上演,或者民間節日期間,觀眾便人山人海,曾發生過踩死人的意外事件。

易俗社有計劃的普及了秦腔,並且給秦腔賦予了新的內容和思想。

解放後,根據周總理的指示,易俗社被收為國營的演出團體。

如今除了陝西各地,甘肅、寧夏等西北數省尚有專業的秦劇團,說明了這個劇種的影響力和受歡迎程度。

易俗社保留了一種曆史,承載了一種文化,傳播了一種精神。它已有近百年社齡了,是國內傳統悠久的正規劇社,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劇社之一。

現在,易俗社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它不是那種過時了的文物的僵化的陳列或展示,而充滿了當代生活的活力。

易俗社的成立和興起,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與支持。陝西第一任掌握黨政軍大權的張督都,就給易俗社捐過款,還被大家選為名譽社長。

1924年夏天,魯迅從北京乘火車到河南,然後坐船沿黃河緩緩而上到陝西,轉輾一個星期來到西安。他白天為西北大學暑期學校講課,晚上到易俗社看秦腔演出,對西北這個地方劇種充滿了興趣。期間恰逢建社12周年紀念,就欣然提筆寫了“古調重彈”的匾額賜送給易俗社。到社裏參觀的時候,聽人說活動經費困難,便在離開西安時,從講課所得報酬中拿出五十大洋,捐給了易俗社。魯迅他們離開西安的前一天晚上,時任省長的劉鎮華在易俗社設宴演劇送行。

易俗社除了演戲,同時也是一個戲曲學校,將培養人才看得很重要,他們先後招收了近千名學生,培養畢業後分赴西北各地,成了秦腔藝術的傳承人傳播人。

孫仁玉經營易俗社22年,他因病去世的時候,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送了挽幛,上寫“廣陵絕響”,楊虎城將軍也送來挽幛,寫著“令名不朽”幾個大字。

我生活的城市,是秦腔的世界,劇院裏上演著秦腔戲,電視上有“秦之聲”專題節目,有關部門舉辦著秦腔大賽,連朋友們聚會時都有人表演秦腔唱段。離我住處不遠的環城公園裏,則有不少秦腔自樂班子,吹拉彈唱齊全。一些瘦瘦弱弱的人,看上去沒勁兒,一旦開口唱秦腔,那種氣勢讓人驚訝。唱秦腔又叫吼秦腔,它不是隨意張口唱的,而是攢足全身力氣從肺腑裏喊出來的。

秦腔隻能是兵馬俑的後代來唱。

秦腔隻能在西北的土地上升騰。

是秦腔,在全球化的今天,為這個城市的藝術保留了一縷獨立特質,這種遠古逸來的宏聲大樂不會被其它外來文化所同溶消解。因為它是特種元素,質地堅硬。

秦腔的發展和提高,離不開易俗社的貢獻。

一條小街和一個團體,脈傳著千古長安的煌煌神韻。

2008,2月

西安文化地圖之四白鹿書院

白鹿書院成立於2005年6月28日,院長是陳忠實。忠實是我文學上的兄長。

西安東郊有一塊平地崛起的白鹿塬,中國文壇上也有一部豐碑式的作品《白鹿原》,供奉著這部長篇小說的白鹿書院就座落在高高的白鹿塬頭,它平靜地俯瞰著關中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