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樓,進館最先看到一個“白鹿書坊”,出售陳忠實的各種著作以及陝西其他作家的新作。“陳忠實文學館”以圖片展覽和文字說明為主,首先是序言大廳,有前言、館主的巨幅照片、著作年表及獲獎目錄。主館分六個部分,第一部分的標題是:踏過泥濘五十秋——陳忠實的生活道路;第二部分的標題是:獨開水道也風流——陳忠實的創作曆程;第三部分的標題是:一部民族的秘史——陳忠實與《白鹿原》;第四部分的標題是:原下的日子——陳忠實近年生活與創作;第五部分的標題是:曆史與世界——多維視野中的陳忠實及其創作;第六部分的標題是:一個原,兩個人——白鹿原,陳忠實與周延波(周延波係西安思源學院院長,作者注)。
使“陳忠實文學館”顯出生動來的,是一組泥塑人物群。這是青年陶藝家李小超根據小說《白鹿原》中“白靈滿月”一節的場麵創作的,一院子的鄉下人圍著一張張方桌坐席吃飯,人物動態各異,男女老少誇張變形,使生活氣息更濃鬱原始。
我在牆壁上看到陳忠實書寫自己的一首詩,很有意味,就抄了下來,內容是:“憶昔悄然歸故園,無意出世圖清閑。驪山北眺熄烽火,古原南倚灼血幡。魂係綠野躍白鹿,身浸滋水濯汗斑。從來浮塵難化鐵,十年無言還無言。”這首詩道出了陳忠實的某些心態,他為了創作《白鹿原》,躲在鄉下老屋一住就是數年,奈得住寂寞與清苦,終於結出碩果。
作家存世靠得是創作,作品才是無言的豐碑。
“陳忠實文學館”是2006年12月啟動興建的,這樣規模的當代作家文學館全國不多,這無疑提高了西安思源學院的學術品位和文化含量,周延波院長說:“大樓起而大師至,大師至則大學興”,真是一種卓見。
下課的鈴聲響了,學生們湧出教室,圖書館前的噴泉開始運作,水霧流動,造型獨特,那種現代園林精巧的工藝智慧與巍峨壯觀的圖書大樓形成和諧的氛圍。
三
思源學院圍牆外就是傾斜下去的坡溝,校園則像一個高高在上的現代山寨。
站在圖書大樓的頂層,可以俯瞰周圍的遠景,視野十分開闊。向西望去,古都西安的高樓密密麻麻層迭排列,呈現出一種國際大都市的宏偉氣派。特別高躍的,是電視塔的塔尖,還有體育場的西北第一高樓的樓頂。向南望去,則是山的脊線,近處黑灰的凝重的是溝壑那邊的少陵塬,其後淺灰的稍遠的蒙朧的起伏的山齒則是秦嶺了。
夕陽用金色塗抹著世界。
白鹿書院處於一個地理的高度同時也處於一個精神的高度。
這是我參拜後的感受。
2007年9月21日晚於含光門
西安文化地圖之五西安老城內的朝聖之地
冬日的早晨,有些薄霧籠罩著世界。今天是周末,起床時我有了一個想法,步行去城內的各個宗教寺院看看,來個身邊的朝聖之旅。吃了早餐出發,9時許,太陽擠破霧紗露出了有點兒朦朧的笑容。我居住的朱雀門,離五星街上的天主堂最近,那麼就由近及遠、由西向東開始吧。
天主教聖地——天主教南堂
天主教堂的高大巍峨是令人震驚的,站在氣勢宏偉的大殿前、走進寬闊華麗的頌經堂,環境促使人產生一種敬仰之情。古城西南處五星街上的天主教南堂,是西安地區天主教的總堂,係主教坐堂處。南堂始建於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6年),堂麵高17。45米,教堂占地麵積700多平米,教堂以西歐羅馬式與中國宮殿式相結合,用磚、木、石材料建成,堂內外既有雕刻,又有壁畫,屬於中西合璧的典型。
南堂過去自已辦有學校、醫院等服務設施,解放後由政府接管。今年城市建設規劃後,學校遷走了,教堂周圍一下顯得寬闊起來(據說總麵積有100多畝)。一些修女們在廣場上打掃衛生,看來以後的環境會更好。前不久過聖誕節,南堂搞了一次教友音樂晚會,據說挺不錯的。
南堂除了為西安教民服務,還與海內外聯係籌資,支持陝南貧困地區的賑災、救濟、教育等事業。
每天早6時,晚7時,周日的12時,教堂裏免費舉辦講習活動,前來聽講的民眾很多,其中有不少是青年人。
在教堂裏,不管男女老幼,職位高低,窮人富人,大家都是平等的。忘掉化外紅塵,忘掉一切紛爭,心靈得到解脫。哪怕是暫時的,有這塊淨土總能給人一些安慰和舒緩。
佛教尼寺——雲居寺
雲居寺(又稱西五台)與我供職的單位同在蓮湖路上。我們藏在蓮湖公園後邊,雲居寺藏在灑金橋街口古都大酒店後邊,都屬鬧市中的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