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江船韻
三千裏漢江,三千裏舟行,三千裏風景,三千裏流淌不完的故事。
漢江上的船太多了,看上去形態不一,豐富多樣:頭部平、尾巴翹的叫老鴰船;兩頭尖、形似織布之梭的叫梭子船;頭如梭船、尾部後翹成卷曲狀的叫秋子船;身長、體窄、尾稍向左偏的叫駁子船;身如老鴰船、尾似麻雀尾巴狀的叫麻雀巴船;無篷、有漿的叫五板船;底寬、頭尾大小相同的叫渡船……每種船的作用不同,有的運貨,有的載客,有的打漁。每條船都有共存在的價值,都有它誕生和消亡的曆史。
在蜀河古鎮山頭的楊泗廟前,我遇到一位年近八旬的老船娘。她年輕時就跟丈夫駕船蹌漢口,把本地的山貨土特產運出來,又將人們需要的日用品拉回來,往返幾個月,吃住都在船上。大女兒就出生船艙裏,全家人與漢江的感情親密無間。楊泗廟是過去水手修的神廟,過往船工都要上岸燒香,本地人跑船之前都要去磕頭,現在年久失修,廟宇陳舊破爛,這位老船娘就主動承擔起看護的任務。每天坐在廟前,望著山下的流水,回憶滔滔的往事。
今年春天我從紫陽縣城乘船去洞河鎮,船工是一位中年男子,他十幾歲就開始在江上奔波,最早是給別人幫工,後來有了自己的小船,至今,他已經換了八條船,年齡在增長,船兒也由小變大,目前他的船算是中等,一次可拉十幾個人往返於漢江瀛湖庫區的幾個小鎮碼頭。他滿懷信心地告訴我們,明年最遲後年,他準備購買自己的第九條船,那將是一艘比較大的豪華客輪,歡迎我們再去乘坐他的船。這位中年船工的熱情和精神,深深感染了我們。他的換船經曆,體現了漢江人的胸懷及生活變遷。
我聽說有一個十幾歲的小學生,家住在漢江南岸的巴山腳下,學校卻在漢江北岸的鎮上。於是,他每天拂曉自己劃著小船過江來上學,傍晚又劃船回家。一條小船,每天穿梭,編織著他求學上進的夢。早霞裏,夕輝中,濃霧天,飛雪夜,一個瘦小的身影一隻窄窄的船,劃行在流動的水波之上,這是多麼激動人心的情景。漢江的下一代,漢江的未來又會是什麼樣兒呢?船是永遠的知情者。
隻要有江,肯定就有船。其實,人才是船的主宰,船韻亦是人韻。隨著歲月的遞進,曆史的更新,船的形狀和設備在變化,人的精神和風姿也在變化。
漢江船韻,是我永遠看不厭的風景。
漢水的三處意象
衛星地圖的啟示
我比較喜歡地圖,這可能與熱愛旅行有關。我收集了全國幾十本分省地圖冊,還有近百個城市地圖的單張,以及一厚疊旅遊景區的路線圖與介紹。沒事的時候,就翻開地圖東找找西看看,豐富一下地理知識。每次出遊前,則查找的更詳細了,所去目的地的路線、景點排列、點與點之間的距離、甚至氣候、海拔高度等等,都要了然於心才罷手。我把地圖專門排放在一個書架上,麵對著它們,心裏就充實博大起來。
近年,高科技逐漸普及,在網上,出現了一種衛星地圖,大到整個地球、小到街道村落,隨著鼠標的移動點擊,都可以清晰地看到。我查了一下西安市,連我居住的樓房都找到了,樓房那前小小的綠色花園,也赫然在目,真不可思議。
那天,我在衛星地圖上搜尋掃描漢水流域,發現了三處極富象征意義的景象,這就是紅寺湖、瀛湖、旬陽太極城。這幾個地方的真實環境和生活現狀我很熟悉,但從高空俯視下來觀察它們的地理形態,那種冥冥的天意卻讓我吃驚。
魚香紅寺湖
紅寺湖在漢中南鄭縣境內,屬漢水上遊區域。它在衛星地圖上呈現的是一條魚的形狀,藏在巴山深處叢林之中的一條魚。魚頭在堤壩處,魚尾在源流區,小孤山島是魚眼睛,大孤山島掩在魚腹之下。
紅寺湖是陝南著名的釣場,是釣友們的天堂。在中國釣魚論壇上,紅寺湖的名字經常被提起。這兒山林茂密,風景秀麗,環境怡人,自然生態保存良好。紅寺湖由大巴山中的清泉溪流彙聚而成,碧綠澄淨,質優富氧,適合魚類生長。
於是,陝西、四川、重慶、湖北等地的資深釣友們,經常來這兒垂釣休閑。對於專業的釣魚家來說,路遠不算什麼,收獲多少也不很重要,釣場的恬靜優雅和魚質的上乘才是吸引力。他們有的開著汽車,有的騎著摩托車,有的蹬著自行車,不約而同來到湖岸,將車輛往路邊一放,撐起遮陽傘,架起小靠椅,手持長釣杆自成風景。釣上魚來,在附近的農家熬湯喝。有的甚至在農家一住半月,每天垂釣發呆,其樂無盡。
從地理形態上的魚狀,到現實生活中的優質魚場,真是多麼貼切自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