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火卷:黃土風物(3)(3 / 3)

高佩蘭(1903-1976)教育家,創辦了米脂第一所女子學校。

杜瑞蘭(1913-1996)革命幹部,1985年任省政協副主席。

龍祥齋(1910-)中國中醫研究院院長。

杜嵐(1914-)澳門著名教育家。

杜錦玉(1926-)著名歌唱家。

曹相如(1918-)培華女子大學董事。

賀抒玉(1928-)著名作家、編輯家。

高亦蘭(1932-)清華大學教授。

常建榮(1939-)秦腔演員。

高振美(1940-)畫家。

井梅(1932-)舞蹈家。

她們中間有女幹部、女英雄、女勞模、女知識分子、好媳婦、好致富帶頭人等等,總結語裏說:米脂婦女勤勞勇敢,聰明賢惠,忠貞善良,端莊俊逸。並將貂蟬稱為:東漢末年的巾幗英雄。

看完展覽,我意識到:過去大家對米脂婆姨的認識太膚淺、太不全麵、太注重形象、也太世俗了。

她們身上有大美,這是陝北土地賦予她們的特質。

米脂婆姨的風流、風情、風格、也給枯黃幹燥的陝北高原增添了一股豐潤的、豔麗的色彩。

楊家溝

一條細路在黃土溝壑裏鑽來拐去,路斷的時候,楊家溝就到了。在遠處,根本瞧不見這裏還隱藏著個大村子。及至走到頭,拐過山彎後,突然一個村子閃在眼前。但見一麵陡峭的山坡上,一層一層密密麻麻排列著錯落有致的窯洞,中間有主道與支道連接,台階拾級而上相互勾通。要進村,必須經過山門,才能去各個單元性的莊園。在幹旱貧瘠偏僻封閉的高原看見這樣一個很有氣勢的山村,讓人心中格外振奮,禁不住要歎道:這兒真是藏龍臥虎啊。

楊家溝以前叫扶風寨,寨中近百個石窯院落大多建於明清時期。地雖隱蔽,可富及四方,原來寨中居住的多是有錢人家,他們的土地散布於周圍很遠的山山嶺嶺,每年秋天,楊家溝最熱鬧,四麵八方的佃農趕著驢馬前來給地主送租糧。社會製度雖然已變遷,但這個高原山村的富麗氣象還在,村中現有農民1000餘人,雞鳴犬汪孩子哭鬧,彌漫著濃鬱的生活氣息。

楊家溝被遠地人所知曉,還是20世紀40年代。具體說,即1947年11月20日,毛澤東帶領的中共中央前委轉戰陝北,到這兒住下來,一住就是4個月,在這兒指揮了解放戰爭的戰略進攻,後黨史上稱之為偉大的轉折。1948年3月21日,全國大局初定,毛澤東才離開楊家溝從吳堡的川口東渡黃河,進入華北。

毛澤東住過的窯洞在村後的山頂,那是一個地主的莊園。這莊園整齊高大,門洞上鑲嵌著“新院”字樣,裏麵幹淨清爽,窗戶及窯門帶著西方風格。原來這莊園的舊主人是留學日本的新派人物,並且專攻建築學,他自己在故鄉設計建造了這個堅固大方的多用石材的漂亮住宅。

毛澤東在這兒主持召開了中共中央前委擴大會議,對土地改革及解放戰爭等問題做了重要報告,據記載,周恩來、任弼時、彭德懷、賀龍、陳毅、林伯渠、陸定一、習仲勳、楊尚昆、李克農、陳賡、胡喬木等領導人參加了會議。

毛澤東住過的窯洞炕上有一張普通的小木桌子,他常常在夜深人靜時伏案揮筆,思考寫作。僅“毛選”四卷中,就有11篇著作寫於此處。

莊園的外邊山崖上,有一個向前突出的山包,叫“觀星台”。站在台上,能夠眺見遠方起伏的溝壑與山梁的走向,腳下坡溝裏的村莊及煙火似乎可以盈攬在懷。

據說,毛澤東常站在土台上遙望良久,目光穿透雲霧投向南方廣闊的大地。他那首著名的詩詞《沁園春·雪》就構思於此。

可以想見,1947年陝北高原上那個寂靜的冬夜,他在窯洞裏寫累了,就披上大衣步出莊園,來到觀星台上休息。他一邊抽煙,一邊凝望天上的星鬥,任雪花打在臉上,任寒風撩起衣角,他的心中熱浪起伏,萬千浮想變做精練的詩句脫口而出……

扶蘇墓與蒙恬墓

一絹偽詔,斷送了兩個人的性命。扶蘇是秦始皇的長子,蒙恬是秦朝大將軍。

兩個人都是有功之身。扶蘇聰明正直,眼看就是接班人,可他反對父王的“焚書坑儒”,便被發配到陝北高原來駐疆。蒙恬更是戰績輝煌,他北逐匈奴,修直道,築長城,衛國守土,忠於秦王,但他畢竟遠在邊塞,不明朝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