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火卷:黃土風物(4)(3 / 3)

這段傳說又係老百姓的想象,可卻讓人沉思:是啊,身居沙漠邊緣的民眾對黃沙的危害體會最深。這植樹造林擋風治沙的工程,真是生存的大計。

望著窗外的柳樹林,我祝願它們快快地成長。

當年大夏國都統萬城水草豐美的景象,能不能再重現呢?

剪影黃河

香爐寺

一條黃河,打造了許多絕景,香爐寺便是其一。

佳縣的城區建在一個三麵峭壁的大石頭上,隻有西邊一條細細地脖頸與黃土高原相連,在過去,這是一夫當關,萬軍莫行的險要地勢。據說有一年打仗,敵軍攻城三個月沒有得手,最後隻好自己退去。

這座石頭城的東北與山峰延伸到黃河故道,突然像斧劈一樣垂直斷了。峰外三米處,聳立著一尊四周如削的巨石。石高20餘米,周長15米,石頂平坦,蓋著紅色的小廟,遠望上去,儼然如蠟燭或者香爐,便得名香爐寺。有一塊3米長的橫木作橋,將寺與山峰連接。許多人不敢過這斷橋,因為要懸身空際,如在雲中。但過橋後進入孤亭中俯瞰黃河,則別有一番感受。放眼望去,隻見滾滾的波濤從遠處的兩山之間奔騰而來,於腳下翻卷而過,衝向彎曲迷茫的下遊峽穀。那種大氣磅礴和極具的衝擊力,讓你心潮澎湃,難以忘懷。

據寺內現存石碑記載,香爐寺建於明萬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山峰上的正殿是聖母祠,左右有配殿,南邊有山門、石碑坊等。“香爐晚照”是佳縣的八景之一,因為每當夕陽西下時,太陽的餘輝將孤亭的倒影投射在黃河水流中,如詩如畫,當地人呼之為“小蓬萊”,譽為仙境。

此地每年都有畫家來寫生,扛著長槍短炮的攝影家更是屢見不鮮。並且他們的作品還常常獲大獎,黃河真是取之不竭的創作源泉。

其實,要拍出香爐寺的雄姿,最好的時機是早晨日出之際。那時,明麗而柔和的朝陽從河對岸山西境內的東山上冉冉升起,用萬頃金輝照亮了遠方層疊起伏的黃土山巒,又用點彩之筆勾勒出香爐寺的側影。山為背景,孤寺突起,水像鏡麵一樣映出斷橋,實為奇觀。拍攝香爐寺要選好角度,才能反映出那山、水、寺、橋的和諧構圖。這個最佳位置在城邊一戶人家的後院場上,因為好攝者接踵而至,住戶頗有怨言,就築起一麵牆擋住來路,牆上還栽著玻璃渣。可是仍然不濟於事,常常早上他們還在睡夢中,就有人跳過院牆來架起相機,無論如何阻止不住。所以有人建議說:幹脆把牆拆了,搞一個收費的攝影亭,備好桌凳和茶水瓜籽,既有經濟效益又方便了觀眾,多好。

可是,當地人沒有這樣做。

他們不靠黃河美景賺錢。

他們隻想求得一份安靜。

但香爐寺太吸引人了。踏訪者的腳步就這樣叩擊著石頭城。

黃土神山

背依山巒,麵臨黃河,“峰頂常有白雲繚繞”,所以得名白雲山。山上的廟宇叫白雲觀,是黃土高原上最大的道教勝地。

從黃河岸邊起步,沿山勢陡峭著704級筆直的台階,你在中途喘息幾陣,攀登上這段神路,到了一座精致的大木牌坊,“山門無鎖白雲封”,穿過頭天門,就進去了。

白雲觀是供神的地方,可謂因神建廟。它有54座宮、殿、樓、祠,自成格局,各富特色,並且每廟必神,大約有200多位神。不光有曆史上的傳統神,還供奉著具地方特色的民間神。它的神之多、神之全、神之薈萃,為天下少見。你要想了解神文化,進白雲山就行了。中國的曆史從神話傳說開始,從神仙活動發端,多少年代來,造神運動不絕於世,源遠流長,真正的神之大國。白雲山上群神眾立,稱它為“黃土高原上的一座神山”,名不虛傳。

最初的建廟,也是因神而起。那是明萬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的一個秋天,雲遊道士李玉鳳化緣來到這裏,見一朵白雲浮在上空,凝而不動,仿佛在靜候他的來臨,李真人心有感動,就在半山腰挖了一孔土窯住下來,一邊上山采藥,一邊給群眾看病,於是名聲大噪,受到官方與民間的重視,開始興神造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