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的印象中,黃河水是渾濁泥黃的,可庫區裏的水麵碧綠如鏡。快艇疾行,驚起水鳥陣飛。兩岸的山崖斷層明晰,一層黃、一層紅、一層灰,色彩豐富。我不斷地讓快艇停下來拍照,船工倒還聽話。盡管咱掏錢包下船了,但熄火、發動頻繁費油費時啊。根據我的經驗,凡是能與攝影師配合的人(包括司機、導遊、同路、家中的配偶等)都是脾氣好的值得讚揚的同誌。
庫區行完,拐入黃河古道,河床很窄,激流險灘不少,船破浪前進,顛簸頗強烈,幸好師傅經驗豐富,讓人心中稍加安穩。兩邊的山勢,越往深處走越精彩,有許多石峰突兀崛起,造型奇特。最後拐進一個大河灣,師傅說到了。
這河灣的風景少見,半個S形的周圍全是層迭錯起的石峰,峭拔險峻。峰間淡霧彌漫,顯得大氣而神秘。灣中有一片很大的河灘開闊地,零散著幾戶農家。我讓船工在灘地邊緣停靠,爬上岸去拍照。站在地中看河灣,更覺一股神奇,我不由地要感歎黃河的創世能力。用了20毫米的鏡頭,根本無法拍下全景,這時要有180度的搖頭機多好啊。
炳靈寺石窟就藏在河灣的一條峽穀中,它開鑿於西秦,興建於盛唐,現存窟龕183個,分布在高60米、長200米的崖麵上,其中最大的一個彌勒佛像有27米高,身上已經斑斑點點,布滿蒼痕。敦煌壁畫描繪的是佛教的形象和理念,炳靈寺的壁畫則偏重於社會風貌與民間生活,是考察絢麗多姿的唐代文化的依據。現在的洞窟壁畫都是禁止拍照的,我瀏覽了一下便返身而出。
這條峽穀很長,它是甘肅與青海交界的積石山的一部分,多雨的時候,洪水就在石窟下流淌,從峽口進來可以撐船。我真佩服當年石窟選址人的眼光與精神。
出了峽口在河邊上船,因天氣不好沒有晚霞,甚憾。沿河道向上遊望去,壯美的石林鋪向遠方,由此可以想象出積石山的宏偉及博大。如有飛機在上空轉一圈兒該多愜意,但這純屬攝影人的幻想。不過以後有時間從上遊的大河家包一條船漂下來,倒是可行的計劃。
快艇駛離河灣,我大腦的屏幕還留在那奇山奇水上。心裏說:母親河讓人吃驚的東西太多了。
1998年12月蘭州水車
水車園在濱河路上中山鐵橋的西鄰,兩架高大的水車嘩嘩嘩轉動著,頗有氣勢。但是,它的周圍被鐵欄杆圈住了,一邊是黃河,可另一邊是樓房,因此不好拍攝,怎麼也躲不過那些現代化的東西。並且兩架水車也是後來人仿製的,工藝雖然精良,卻失去了原始的斑駁感。水車在這裏隻是被移置來的觀賞物,小學生看看可以,能讓他們知道老先祖們的一種勞動及生活方式,知道創世的艱辛,但這些小兔崽們心裏是怎麼想的呢?是讚歎祖先的偉大,還是埋怨前輩的落後?我曾給兒子講到自已當年的吃苦精神,他嗤之以鼻:那是你們的年代,現在過時了。於是後來我也就不講了,講了也是對牛彈琴(兒子屬牛)。
中山鐵橋倒是值得一看一拍,它有近百年的曆史了,號稱“黃河上遊第一橋”,名不虛傳。中山橋是清光緒33年(1907年),清政府在蘭州道彭英甲的建議和甘肅總督升允的讚助下,動用國庫白銀30。669萬兩,由美國人滿寶本、德國人德羅作技術指導,建起這座長達233。33米,寬7。5米的黃河第一座鐵橋,初名"蘭州黃河鐵橋"1942年改為"中山橋"。1954年,蘭州市人民政府對鐵橋進行了整修,又增加了五座弧型鋼架拱梁,使鐵橋顯得更為堅固耐用,雄姿英發。
站在鐵橋上俯瞰滾滾的黃河波濤,人的心情博大曠遠。
我一直認為有山有水的城市才是好城市,有山則奇崛多趣,有水則靈動豐富。蘭州的地形為兩山夾一川,多少有些狹窄封閉,是橫貫而過黃河巨流,為這座邊城增添了許多情調和風采。
鐵橋的北岸,是白塔山公園。站在山頂可以看到老城的全貌。
2001年8月寧夏沙坡頭
黃河流過蘭州,穿越了紅山峽、龍灣石林、黑山峽等障礙,來到沙坡頭,注入河套平原。
沙坡頭以治沙經驗而聞名海內外,頭的後邊是浩翰的騰格裏沙漠。從這裏可以騎駱駝進去,但頗費時日。
參觀了沙漠公園,不好表現,盡管事跡感人,然景色缺少層次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