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那就繞道太多了,時間也不夠,隻能做另次計劃。
收起鏡頭,返身過河回吳堡。
黃河悠長彌遠,該去的地方還有很多。
2002年10月延川乾坤灣
黃河在延川流程不長,隻有68公裏,但地貌卻是所經縣份最特殊的一段。以彎曲著名,排列著4個大拐灣,從上到下序為郭家窯灣、蘇亞灣、乾坤灣、清水灣。還有兩個古渡口:延水關、清水關。
延川縣內的交通不方便,溝深坡陡路不平,但保存著一種奇崛神秘的感覺。這兒的剪紙和布堆畫在全世界聞名;這兒曾生活過著名作家杜鵬程與路遙;這兒還埋葬有漢墓、戰國墓、大夏王赫連勃勃墓。漢民族的傳統文化與匈奴民族的遊牧文化在這兒發生了衝撞、交融,使其別具特色。
延水關是王朝官渡,在過去沒有鐵路、公路的時代,這是大碼頭,頻繁過往的渡船勾連起東西兩岸的交流,但現在的渡口平淡無奇,沒什麼可拍的。
清水關是八路軍渡黃河抗戰的要塞,也是自古以來兵家必爭之地,河崖上築有石頭戰堡,上山的小路窄細陡峭,有點一將擋關,萬夫莫開的氣勢。關下河邊有一長溜平地,據說是過去的縣衙,因官員清正廉潔,留下了“清水衙門”的名傳。現存有幾間窯洞,一個石碾。毛澤東當年坐在石碾上休息過,還指著碾說:這是一條龍呢。對的,在陝北土著的心目中,石碾自古就是龍。說明毛澤東深諳陝北民情文化,他在延安革命10幾年,深受老百姓的愛戴和支持,有其道理的。
現在,龍已飛去,石碾依存,成了拍攝黃河的一個好道具。清水灣雄渾博大,看起來讓人心境闊遠,出神入化,但場景太大了,在這兒才深感攝影鏡頭的局限性。
最有文化意味的,也比較好拍攝的是乾坤灣,這是伏羲5000年前發明八卦圖及太極陰陽學的地方。現在山頭上新立有一塊石碑,刻寫著這樣的文字:
相傳遠古時,聖人伏羲氏多次到些地仰頭觀天象,低頭看河山,神悟陰陽魚,點化太極圖。後人因此稱這一勝景為乾坤灣。
乾坤灣凝聚了天地之靈氣,集聚了九曲黃河之神韻,外延蒼莽,內涵深邃。
伏羲氏在這一帶訓獸為畜,教人織網捕魚,同時創立婚姻禮儀,從此人類由母係社會轉向父係社會。
拍攝乾坤灣最好用寬幅相機,17毫米的超廣角鏡頭可能免強裝下。我隻帶了20——35變焦鏡頭,深感遺憾。
乾坤灣下遊5公裏處的黃河灘上是伏羲村,現名叫伏義河村,當地人的口音裏羲和義同音,地圖上用簡劃字成了義。那個村子很古老,靜靜地躺在河灣裏,一幅寵辱不驚、曆經千古的樣子。畢竟是三皇之一的伏羲氏曾生活過的故土啊。
1998年5月宜川壺口
壺口瀑布在宜川縣東48公裏處,是黃河上唯一的大瀑布。這兒兩岸高山對峙,黃河穿行於秦晉大峽穀之中,當流至壺口時寬約400多米的河床,突然收縮到四五十米寬,形成特大型馬蹄狀瀑布。主瀑布寬40多米,落差近50米。奔騰的黃河經過壺口飛流直下,發出怒吼,跌入龍槽,急馳而去。
壺口瀑布是黃河上最著名的景點。有人說過,長江的精華是三峽,黃河的精華是壺口。要認識長江黃河,這兩個地方是必看的。
三峽沉默不語,絕壁高聳,任巨流在腳下滾滾而過。壺口暢懷呐喊,個性張揚,聚波浪於胸中濤濤而出。三峽是堅守穩重的,壺口是豪放激情的。這是南北水係的區別,也形成了南北文化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