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處極富代表性的絕景,不知以後能存在多久?因為三峽築起了大壩,江水被蓄起升高;黃河因上遊環境破壞嚴重,麵臨斷流的危險。嗚呼,愛我母親河,這是國人刻不容緩的責任。攝影家手中的鏡頭,能發揮多少作用呢!
拍攝壺口最好的時間是每年夏季,7、8月間,水多浪急,氣勢、濤聲都激烈撼人,如有運氣還可遇到空中飛騰的五彩霓虹。另外冬季也不錯,雪擁冰封,晶瑩剔透,形成許多特異的造型。
我們利用5。1的假期前來,河灘裏到處是人,鏡頭很難躲過。水流呢,也沒達到高潮。
陝西和山西兩省都有拍攝壺口的專家,他們來過無數次,找尋各種角度,運用各種器材,的確出了些好片子,使人敬佩。
1998年5月韓城龍門
韓城是中國曆史文化名城,也是黃河文化的富集區。
沿黃河一岸可拍攝的景點依序為:石門、龍門、黨家村、韓城文廟、司馬遷祠等。
龍門,又名禹門,在韓城縣北30公裏處,河中水浪起伏,兩邊懸崖斷壁,古人雲隻有"神龍"可越,故名"龍門"。龍門相傳為大禹治水所鑿。站在河邊遠望,深感"黃河一線天上來,兩山突兀屏風開"這句古詩之傳神。
龍門是秦晉大峽穀的北出口,自古為山陝交通要隘,形勢十分險要,為兵家必爭之地。現有龍門大橋連接兩岸。
黃河奔流到此,波濤洶湧,擠出龍門後一瀉千裏,進入開闊地帶。古詩有:"禹門三級浪,平地一聲雷"之佳句。《三秦記》上記載有魚躍龍門的神話:"每年三月冰化雪消之時,有黃鯉魚從百川諸海遊集龍門之下,竟相跳躍。一年之中,能躍上龍門的鯉魚隻有七十二條。一登龍門,雲雨隨之,天火燒其尾,乃化為龍……”躍上龍門而變成龍,是魚們的偉大夢想。
從龍門逆水而上,5公裏處還有石門景觀,那滾滾激流從60米寬的峽穀中噴出,兩岩岩石壁立如削,形狀若門,故稱“古門”。
黨家村在龍門南邊約20公裏處,距韓城市區不到10公裏,是陝西省境內有名的古建築群,已有670年的曆史。黨家村的建築極為講究。村東築有磚塔,村中270戶人家,住四合院有就有220戶,全是明、清兩代民宅。民居建築質量高,實用美觀,堅固耐用。結構形式一般為單層磚木結構,也有兩層的。平麵構圖總的是長方形四合院形式。有的街門在中間,有的街門在偏旁,還有分前庭後院。
走進黨家村的石砌巷道,那千姿百態的高大門樓,那考究的上馬石,莊嚴的祠堂,挺拔的文星閣、神秘的避塵珠、華美的節孝碑與布局合理的四合院,精美奇巧的門楣、木雕、磚雕、壁刻家訓,無不向人們訴說著往日的興盛與輝煌。
黨家村選址合理,村容如舟,房屋建造符合傳統陰陽八卦之說,木、石、磚三雕俱全,有很高的研究鑒賞價值,而現存的古代題字及生活用品完整的展現了當時的生活文化氛圍。黨家村集古代中國文化、建築之大成,是人類文明的寶貴遺產。
日本建築學會農村計劃委員會委員長工學博士青木正夫考察了黨家村後撰文說:“我曾到過歐亞、美、非四大洲十多個國家,從來沒有見過布局如此緊湊,做工如此精細、風貌如此古樸典雅,文化氣息如此濃厚曆史悠久的保存完好的古代傳統居民村寨。黨家村是東方人類古代傳統居住村寨的活化石。”現黨家村被陝西省定為“曆史文化保護村”,列入“國際傳統民居研究項目”。成為旅遊參觀的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