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城文廟在老城區的學巷內,始建於元代,後明、清多次修繕。占地麵積900平方米,由四進院落組成。中軸線自南而北依次為琉璃五龍壁、欞星門、池石橋、戟門、大成殿、明倫堂、並尊經閣,兩側對稱分布有跨街木牌坊(廟區入口)、廊廡、廂房及碑亭等。主體建築大成殿建在"凸"字形磚台座上,殿身麵闊五間,進深三間,單簷歇山頂,飾吻獸;殿內用明草架,明間後排兩麵三刀根金柱做,仍保留元代建築手法。該廟為陝西省內現存規模較大且完整的文廟建築群,1984年辟為韓城市博物館。文廟外的巷子也古香古色,舊貌依稀。韓城市現在向新城發展,但願把老城區好好保護起來。
司馬遷祠位於韓城市區南10公裏的芝川鎮南原,司馬遷(前145---?)是我國傑出的史學家和文學家,也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的《史記》被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韓城是他的故裏,祠墓依山而築,東依灤川,西臨芝水,遙望黃河,高台有四層,祠墓在最高層梁山上,建於晉永嘉四年(301),第一、二層台上立有牌坊,沿山而上,祠門額書"太史祠",祠分前後兩院,前殿寢宮內有司馬遷彩塑像,塑於北宋時期,後院最高一層是衣冠塚,用青磚砌築的圓柱形,高3米多,墓頂有千年古柏一株。祠廟內外,古碑林立,功述司馬遷生平。巳被定為全國重點保護單位。
韓城是人文地理、民俗攝影的好據點,如深入下去,細細探究,能拍出有厚度有文化的東西。可惜我們是四輪飛馳沿河行,兩日看盡韓城景,浮光掠影地拍了些鏡頭,收獲不大。
2000年5月合陽處女泉
最早隻是一眼泉水,現在已辟為陝西洽川風景名勝區,位於合陽縣城東20公裏的黃河岸邊,是陝西省人民政府1995年9月公布的省級風景名勝區。這是個湖泊型濕地,景區目前有國內最大的蘆葦蕩,麵積達4萬餘畝,棲息著丹頂鶴、黑鸛、大鴇、大天鵝、蒼鷺等珍惜鳥類;景區有華夏絕景----瀵泉七眼。日出水量7。3萬立方米,水溫長年保持在29至31度,富含人體需要的硒、銅、鍶等微量元素,經常洗浴可祛病健身。景區西部古樸的黃土峰林地貌,是大自然鬼斧神工雕刻的自然奇觀;洽川古為"有萃國",曆史文化悠久,夏、商、周、漢遺風猶存,今民風淳樸,民情濃厚。
在舉世罕見的洽川瀵泉中,最迷人的要數神奇的處女泉。處女泉藏在蘆蕩之中。其得名來源於當地一個古老的民俗,說古代洽川的女子在出嫁前都要由姊妹陪伴到該泉洗浴淨身。在幽靜的黃河灘塗之中,在母親河的懷抱裏,飄浮著白雲的藍天下,茂密的蘆葦圍成一道天然屏障,用清純的泉水洗去姑娘滿身的塵土和疲勞,光彩照人地去迎接人生的幸福時刻,泉由此而得名。
泉水常年溫度保持在31攝氏度,衝力極大,人入水不沉,泉湧沙動,如綢拂身,有"沙浪浴"之美譽。也許是得益於處女泉靈氣的滋潤,洽川自古多美女、才女、周武王之母太姒人,清代女詩人雷敬兒(史夫人)的故裏都在洽川,據載,大禹的母親,成湯的妃子和周文王的母親太妊也都是洽川人。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的開篇之作《關睢》中所描寫的地方就在洽川,生動地描寫了周文王和太姒人定情、迎娶的場麵。洽川過去有個四聖母廟,供奉禹母,湯妃,太妊,太姒人四聖母。
處女泉邊的秀美風光自然也吸引了不少影視工作者,電視連續劇《神禾塬》、民俗專題片《待嫁的新娘》都在此拍攝了精彩的鏡頭;電影《桃花滿天紅》的男主角,著名演員陳道明在處女泉邊拍攝完畢後,興奮地稱這裏的蘆葦蕩是"天下第一蕩"。
到了處女泉,那有不下水之理,盡管我不太會遊泳,仍脫了衣服下去試一試。5月間,水溫涼,但不刺激,身體很快就適應了。泉麵很大,可容百人,開頭我隻敢在泉邊的淺水處轉悠,後來慢慢地滑向中心,既泉眼湧流之處。腿下浮沙升沸,似自然的按摩,頗為舒服,讓人想閉著眼睛沉浸入眠。突然身子一斜,我的頭偏了下去,一股水流衝進嘴裏,心內驚慌不已,但馬上清醒過來,立即調整平衡了身子,逃離深水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