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淺處,仍心有餘悸,我想,那溫柔之鄉真的不可多貪,它會誘惑你、迷失你,吞噬你啊。
這塊風景區很廣闊,但大景難拍,那些蘆葦、荷塘、天鵝、仙鶴、湖地、老樹、野花等倒是值得細細觀察,找出詩情畫意來。
食宿也很便宜,就住在景區外的農家,包吃包住每人每天幾十元就夠了。
1999年7月大荔豐圖義倉
大荔是黃河岸邊麵積較大、也較富裕的縣份。生長的西瓜、花生等土特產品質量好,產量高。
大荔的黃河灘地寬闊平坦,水小的時候,可種莊稼,水大了就成為泛區。豐圖義倉築在西岸黃土台塬上的朝邑鎮南寨,距縣城163公裏,是一座貯藏糧食的民辦倉庫,光緒八年(1882年)由東閣大學士閻敬銘倡議修建,光緒十一年(1885年)竣工。因慈禧太後朱批"天下第一倉"而馳名全國。
該倉座北向南,高14。89米,東西寬133米,南北長83米,總麵積1。1萬平方米。磚砌周垣,南垣外洞開二門,名東倉門、西倉門,東、西倉門之間的壁上有似浮雕式的磚作仿木結構的歇山屋頂妝式,正中高嵌楷書"豐圖義倉"石刻大字,字兩側有磚雕花瓶,下部有環帶紋、葡萄紋、雷紋等圖案。垣內周列倉廒58洞,每廒淨長9。81~12。63米、寬3。72~4。2米、高2。41~2。85米,體積193。5~253。8平方米,外環廊房,有明柱108根。院落寬敞,行車敞通。院內偏南,以兩條門道分界,又有東西排列三級建築。
中間有一小院。進門先是東西各建廈房三間,緊接橫建大房三間,大房東西兩側又各附耳房三小間。
倉院內西南角有台階通往倉頂,磚鋪頂麵,外高內低,四方共築水馘道12個,並周砌女牆衛護。北倉頂正有朱文公祠。兩側鑲嵌有慈禧太衙禦書石刻"龍"、"虎"二個大字,倉外又築外城,高7。7米,西有城門,東開小門。可謂城中有城。既安全,又別具風格。該倉從建至今,一直用作糧站。保存完好,是黃河岸邊有價值的清代建築。
豐圖義倉的北鄰,路壕的那邊,還有一個岱祠岑樓和一個金龍高塔,都是初建於唐代的文物,現整修完好。岱祠樓好象是節慶時人們歡娛熱鬧的場所,金龍塔則有鎮守河水保平安的意義了。
站在金龍塔上東望塬下遼闊的黃河古道,雲疇煙樹,滿懷蒼桑。
1996年12月潼關風陵渡
在潼關縣開完會,我一個人搭車去看風陵渡。
風淩渡是黃河上的大渡口,是陝西的南大門,是西北通往中原的門戶。
黃河從內蒙古地界流過河口鎮後,為南北走向的呂梁山所阻,折向南流,奔騰於陝西、山西兩省邊界的峽穀之間,一路衝砍開道,至壺口瀑布狂吐強瀉而下,然後出龍門繼續向南流,到潼關附近,受東西走向的秦嶺山脈之支脈華山所阻,折出九十度的直彎,搖頭東去,進入中原的下遊地帶。
風陵渡正處於黃河東轉的拐角,是山西、陝西、河南三省的交通要衝,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其名字是因附近的風後陵而取的。相傳黃帝六相之一的風後,與蚩尤作戰被殺,埋葬在這裏,後來建有風後陵。
風陵渡是中國西部的前門,東部的後門,自古以來是中西部商賈雲集的重要物資集散地。直到70年代這兒建成黃河公路鐵路大橋之前,傳統的船筏擺渡始終是人們跨越黃河的主要方式。那時,渡口上一派浮華和繁盛。
我去的那天,大霧迷茫,河邊冷清,隻有風陵渡大橋顯示著它的威嚴存在。在朔風的呼嘯中,我走到橋中央站穩,想感受一下這個萬裏黃河最著名的古渡口的氣勢。但是,我多少有些失望,它太平淡和寂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