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土卷:心靈風景(2)(3 / 3)

一個人一生不管出多大的名,有多大成就,最看重最忘不了記得最清楚的,是家鄉人,那是一種遊子與母親的關係。遊子忘不了故土的脈傳,故土忘不了遊子的承揚。

老人走了,他的詩詞和書法,將惠澤一代又一代有誌的後學。故鄉人會通過他留下的墨寶,感受一股家園文化的深厚和溫暖。

2006年5月30日於西安

曠達人生

——在陳少默人生與藝術座談會上的發言

我不是書法家,不敢對少默老人的書法藝術成就妄加評論;我不是研究家,無法對少默老人的人生經驗進行總結;我更不是鑒定家,沒有任何資格對少默老人的曆史價值來蓋棺論定。

我是老人的的晚輩,經常接受他那潛移默化樣的教誨;我是藝術上的學徒,與他交談時總有一種淡淡的收益;我是人世間的後來者,從他的身上尋找繼續前進的座標。

少默老人給我最大的最深刻的啟示就是:曠達人生。

曠,是寬廣、闊大的意思;達,是開通、達觀的象征。與老人接觸多年,他總是樂觀的,幽默的,知識豐富的,談吐有趣的,氣質優雅的。既就是病痛的時候,他的精神世界仍然不顯萎縮。每次從他那兒歸來,我們的心頭就會多一份踏實和平靜,多一份開朗與爽快。

因為他曠達,所以他的情感世界充滿了傳奇的色彩。

因為他曠達,所以他對曆史的災難能夠談笑以對。

因為他曠達,才有了用送字來回避記者采訪的佳話。

因為他曠達,才有了在書法詩詞創作藝術上的高度。

因為他曠達,才有了九十多年的高壽。

因為他曠達,才有了眾多後學的景仰。

其實,每個人在漫長的人生曆程中,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形形色色的迷惑,大大小小的坎坷,無窮無盡地得意和失意,有些人過不去麵前的門坎,就因為他們缺乏曠達。

曠達是一種健康的心理素質。

著名佛教大師聖嚴法師,有一次給台灣大學畢業生做報告,談到怎樣來麵對人生困境,他說:“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其實環境的優劣,主要是人的心理感受。隻要你換個角度、換種心情來麵對眼前的生活。往往心思一變,立即柳暗花明。

所以曠達很重要,把名利地位看得輕一些,把身外之物看得淡一些,對人對事寬容一些,愛心多一些,慈善多一些,世界才能更和諧。

曠達是少默老人身上可貴的品質。

少默老人的處世態度,讓我難以忘懷。

老人走了,我們的年紀也慢慢大了,於是我更加體會到人生曠達的重要。

2007年5月29日

閑視鬆館

書法家陳少默是個幽默風趣、豁達開朗的老人。

有一次,一個學生來家裏閑聊,談起雜事的糾纏,談起眾多的煩惱。這個學生比較激進,對事物參與意識強,對社會對單位也諸多不滿,因此苦惱也就很多。陳少默對此生的作為早有耳聞,隻是一直沒有合適機會開導他。

這次,待學生傾訴罷,少默老人說:我送你一幅字。

進書房展紙揮筆,四個大字躍然而出:閑視鬆館。

老人用西安話念了一遍。

學生一看,哈哈大笑起來,愁眉頓開。

單從字麵上看,好像是一個齋名,一所有鬆可以閑時觀看的房子。但是用西安方言和諧音念出來,意義則是:閑事別管,閑氣少生。尤其是那個鬆,本是個髒字,用在這兒俏皮、生動、玩笑中藏著深意。

學生拿回去裝裱一下,掛在了牆上,成了他的人生戒語。

後來,這幅字的內容慢慢流傳起來,有人刻成印章,有人寫在扇麵,有人題於書眉。當事人和當地人一念一想就會心知肚明地開懷笑起來。

這四個字,體現了一種處理生活的智慧。

這四個字的活用,見出了長安傳統文化中特有的詼諧意義。

2007,8,12日朱雀門

大學、大樓、大師

——寫在陳澤秦紀念館開館之際

安康學院是陝南山區一所朝氣蓬勃的高等學府,它美麗的校園座落在漢江之濱。

校園裏有新建的雄偉的圖書館、教學樓等一係列設施,當然還有衣冠整潔,青春煥發的莘莘學子。

一所大學,必然有大樓,但校園中的文化氣氛、知識含量、藝術品位也是極其重要的,它對學生認知水平的提升,創新意識的鋪墊,奮鬥精神的滋潤等等都有潛移默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