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土卷:心靈風景(3)(2 / 3)

美文雜誌社的小車跟在最後,要把叢敏安妥的送上山。車上,裝著主編賈平凹寫的挽聯“一生好人,半世美文”,這話說出了文學界朋友的心聲,說出了雜誌社同仁的感慨。十年前,創辦《美文》的時候,做為常務副主編的叢敏功不可滅。那時,申請刊號,招兵買馬,組稿籌錢,四麵出擊,他沒有睡過幾個安穩覺。叢敏最大的優點是敬業和樸實。說他敬業,雜誌的編稿,校對,印刷,甚至組版他都要親自過手,雖然不是科班出身。可勤懇能夠添彩。說他樸實,公務出差從不鋪張浪費,交通盡量乘火車,住宿盡量找便宜。那幾年,許多報刊的老總進京組稿,請客吃飯動輒數千元,星級酒店顯示身份。叢敏進京公幹,萬不得巳時請作家吃飯,也隻是在小店鋪裏應酬一下,還經常自掏腰包。他的實在和熱誠,引起京城同行的好評及信任,照樣組來了好稿。《美文》說起來也算是大刊了,它誕生在西北實屬不易。西北經濟貧乏,可西北人厚道真誠,所謂事在人為嘛。大事可以大辦,也可以小辦。小辦亦能出彩,不過就是難度大一些。叢敏的風格,成了雜誌社的一種標立和修為,刊物就這樣紮實而謹慎地走下來了。如今,百期已滿,十年又過,在《美文》這個大家庭裏,叢敏先期走了,但刊物還在一期一期照常出版,大樹還在繼續生枝,這對叢敏來說也是一種安慰吧,因為他在位不在位,都始終將刊物視做是生命的一部分——

經過兩個小時的顛簸,靈車終於到達少陵塬上的棗園公墓,大家將骨灰輕輕地放人泥土中,叢敏與塬同眠了。塬是黃土高原上的一種地貌,是黃土地上的山,它周邊陡峭,頂上平坦,沒有山的張揚和聳立,但卻有山的堅實和渾厚。

陵墓朝著東方,每天清晨的陽光,都會照耀著叢敏的靈魂,在人間他坦蕩率直,在冥界他亦不藏陰暗。

人走了,事還在;風刮過,塬挺立;土地有碑,人心有碑;待到來年清明時,送上一本《美文》,就能慰藉亡魂,因為他喜愛、他需要這麼輕、這麼薄又布滿了沉甸甸文字的禮物。

立學與立說——讀《丁祖詒文集》

一所大學就是一條奔騰不息的河流,簇擁著青春的浪花。

來自不同方向的莘莘學子猶如水分子,彙聚到大學這個多功能的蓄水池中來,經過淨化——去掉雜質,形成規範;又經過氧化——吸收營養,飽含活力;然後再投放到自然中去,發揮他們不同尋常的效應。

做為立學,丁祖詒是很成功的,他創辦的西安翻譯學院,20年來,培養了數十萬名學生,這些西翻精英目前工作和服務在祖國的各個部門、崗位上,用他們閃閃發光的智慧,證見著丁院長付出的心血。

一本有價值的著作,就是一個裏程碑,矗立在人類精神財富的寶庫中。

著作印製發行以後,那沉甸甸的磚頭一樣的書本,就在人間流傳下去。書本自身是沉默不語的,但它是做事的人說話的人的高度結晶。好書就像裏程碑,立在空曠的原野上,見證風雨的曆程。

手捧16開本,500餘頁,50多萬字的厚重的《丁祖詒文集》,我不由地湧起一股驚訝與敬佩之情。丁祖詒辦教育眾人皆知,西安翻譯學院亦名聲遠揚,但著書立說,對丁院長而言畢竟還是新鮮的別有意義的事情。翻開書頁,瀏覽下去,圖文並茂,內容豐富。此書分五輯:一為“美文篇”,是一組寫人記事的散文作品,可以見出作者的詩意胸懷,率真性情。讀到他用手機對準國家領導人勇敢的拍照,結果發現屏幕上留下的是自己的“倩影”這個細節時,我不禁啞然失笑。二為“論文篇”,是作者對民辦高教的認識、思考、探討,總結。這組文章有理有據,充盈著時代氣息和個人作為,極富指導意義與史料價值。三為“致辭篇”,是作者的各種即席演講和發言,字句之間滲透著一個憂國憂民的、胸懷抱負的社會教育家的鏗鏘之音。四為“訪談篇”,是一個社會名流針對媒體的提問和采訪做出的回應,涉及到教育現象、時世風尚、個人生活諸多方麵,可以見出丁先生風趣幽默、瀟灑自然的個性魅力。五為“評論篇”,是社會各界人士對西安翻譯學院以及丁祖詒本人的評價和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