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土卷:心靈風景(3)(3 / 3)

這些文章,平時散發在各處,猶如珍珠滾落一地,如今彙編成冊,讓我們對丁先生和他的西安翻譯學院有了更全麵、更深切地了解和認識。

這本書裏最重要的,還是丁祖詒對民辦教育的見解與言說。

從立學到立說,從實踐到理論,這是中國古代賢人成就事業的必然過程。

許多年以後,我們要考察中國新時期民辦教育的曆史,就得來翻閱這本文集。

丁祖詒為民辦大學教育樹起了一麵不可磨滅的裏程碑,現在,麵對著這本碑一樣的文集,我們心中湧出一個豐碩時代帶來的由衷地喜悅。

風停雨住山愈青——《風雨年輪》讀感

我懷著崇敬的心情,來拜讀榮正奎老人的這本《風雨年輪》。榮老是我的長輩、前輩,幾十年前,我在陝南大同鎮的新建小學讀書,常見榮老風塵仆仆的身影,他夾一把雨傘,鞋底沾著淺淺的泥土,給我們的印象是個樸實、勤懇的鄉野工作者。那時,李天芳老師是我們的班主任,榮家兄弟也在這個學校上學,榮老就在離這兒不遠的農科所上班。農科所外邊,有一大片整齊的試驗田,許多優良的種子,就在那兒誕生。

後來,榮老調到城裏當局長,我們也在風雨中長大,讀中學、大學,然後開始各自的專業路程。我隻知道,榮老退休後,去海南島搞農業開發。當年,奔赴海南創業的基本上都是不甘平庸的年輕人,像榮老這樣年高功成的長者也去了海南,讓人不能不佩服。

但由於輩份的不同,年齡的差異,過去,我們對榮老的認識,僅限於表麵層次上。

現在讀了這本長篇自傳,對榮老的了解就更全麵、更深刻、更立體化了。尤其是他童年時的坎坷經曆,他成長的精神曆程,他豐富的內心活動,以前是沒法接觸到的。

那天晚上,手捧《風雨年輪》打印稿,我聚精會神讀下去,翻完最後一頁,看下表,已是淩晨2時許,此刻,古城裏萬籟俱靜,我站在窗前,目光穿過夜空,投向陝南的青山。

我仿佛看到風停雨住之後,青山顯得更加蒼鬱高大。

這本《風雨年輪》,值得一讀,它可以牽起老年讀者深情的回憶,它可以幫助青年讀者修正人生的坐標。

我覺得此書的意義在於:

第一是書中充滿了自強不息的勱誌精神。榮老從小遭遇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家難和國難,但他沒有絕望,總是奮發自立。參加革命以後,也是艱辛重重,可他從不妥協。進入老年,本該坐享清福,他卻投身於再次創業。那種頑強的、堅韌的、永不停歇的奮鬥精神,是他生命進程中的主線,也是他的個人魅力所在,更是我們應該學習和借鑒的焦點。

第二是書中講述的故事具有教育意義。如今的年輕人過著和諧安詳的生活,想像不出解放前以及建國初期的苦難情景,總覺得是前輩編故事給他們聽。但榮老的切身經曆是不容懷疑的,書中的場景帶著震憾性。我們重述這些往事,不是要青少年去再曆苦難,而是讓他們知道敬重長者,珍惜時光,有所作為。

第三是書中描寫的環境事件具有史料價值。像逃荒避難,日本鬼子對華的侵略,陝南解放戰爭,鄉村土地改革,安康大水災等重大事件,榮老都是親身經曆者,因此他的描述真實可靠,以供後來的研究者鑒覽參考。

第四是此書的寫作,再次說明生活是創作的源泉。榮老文化程度並不高,也沒有多少寫作經驗,但自身的經曆曲折感人,帶著故事性和戲劇性,讀起來生動自然。尤其是一些精彩的細節,係來自生活的真實,是作家關在房子裏想像不出來的。

經曆了風雨,才看見彩虹。《風雨年輪》的終尾部分,是一張全家福照片。

我看到榮老、李老師、榮山、榮海等自然而和睦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