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我以心理學家保羅,托倫斯的一段話來結束本節內容,“如果僅僅依據智力測驗來選拔有才能的孩子的話,我們就埋沒了大約10%以上有非凡創造力的人才。”
第二節 小議智力
一、智力的類型
現代心理學家的研究結果表明:人的智能大體可分為三種類型:再現型、發現型和創造型。再現型的人才善於積累知識,並能有效地再現,平時我們常說某些人記憶力好,有過目不忘之能指的就是這方麵的人才,他們往往在語言學習方麵有特殊的優勢,適於勝任一些文秘、語言處理等方麵的工作;發現型的人才能在前人經驗的基礎上,使自己的實踐有所改進,有所發現;而科學上一些重大的理論突破和科技上的重大發明,則往往是創造型人才的功勞。當然,以上的劃分方法不是過於絕對的,一個人的才能也可以在實踐作用下進行潛移默化的改變,但它們之間的差異是決不可忽視的。三者兼備的全才是很少的,即使卓越人物也隻是突出其一而已。
十七世紀丹麥天文學家第穀每夜觀察並記錄星星的位置,三十年如一日,是一位卓越的再現型人才。他的目標是繪製一份一千顆星的星表,但這項工程畢竟太浩大了。第穀窮畢生之精力也隻完成了七百五十顆,不得不在彌留之際將這項工作托付給了自己的助手開普勒。可是,這位剛到一年的青年助手卻沒有象第穀那樣耐心地守在觀象台上,他對自己前任堆滿幾房間的觀察資料產生了濃厚興趣,並孜孜不倦地對之進行分類整理,在此基礎上進行計算、分析和研究。最後,他歸納出了著名的行星運動三大定律。開普勒發現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之後,科學界自然產生了這樣一個吸引人的課題:是什麼原因驅使行星進行亙古不變的運動?這一任務落到了牛頓的肩上。牛頓沒有對行星運動進行過係統觀察,也沒有從大量的資料中進行分析,他長於理性思維,終於在當 時力學發展的基礎上,創立了萬有引力定律,把古典力學推到了新的高峰。牛頓是曆史上最偉大的創造型人才之一。
同學們日常的學習生活中,考試基本上隻能反應出自己再現方麵的才能,而自己智力中的很大一方麵是無法用考試分數來衡量的,所以,完全沒有必要為了一、兩次考試的失敗而垂頭喪氣。人的才能是多方麵的,善於捕捉,並利用自己才能中的這些光輝點,你就有可能取得成功。
一個十多歲的男孩帶回家的消息對他的父母無疑是個打擊:由於他從小反應遲鈍,在學校調皮搗蛋,學習成績太差,
學校將他開除了。開除的通知書上寫著:“你在班上留著是全班的不幸,而且還會影響其他學生。”這個男孩就是十一年後發明震驚世界的相對論的艾伯特·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是本世紀被公認的一位天才。但是他早期的智力發育問題和他後來的特殊貢獻,使人們對日常關於天才、“智商”或智力的常規看法產生了疑問。一方麵,按照智力測驗的標準,愛因斯坦的早期能力有缺陷;另一方麵,他特殊的才能又遠遠超越了大部分關於智力的定義,尤其是這些智力的看法看起來是逐步成熟的,同一般認為智力是天生的、固定不變的概念也是相矛盾的。
問題在於大多數人隻是在某些方麵表現出其智力才能。如一部分人在解決問題方麵強一些,而另一部分人則在獨創性上出眾,還有一些人在需要毅力的腦力工作上能取得成功。所有這些都是智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同學們想發現和發揮自己特有的才能嗎?你們不妨問一下自己這類問題:
我喜歡搞些什麼樣的工作,文字的還是數字的,抽象的還是具體的?
我是善於同人打交道還是善於同物打交道?為什麼?當我想解釋一件事情時,是用圖解呢還是用文字,或者喜歡繪聲繪色地表演一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