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到新情況時,我是想法把事情記住呢,還是設法把它領會透呢?
做遊戲時,我是寧願解難題呢,還是願意編故事?
我是在掌握事物之間的特殊關係時更好些呢?還是更善於看清事物的全貌?
如果要在兩件工作之間做出選擇,我是選擇要求說幹就幹的工作呢,還是選擇需要有耐心的工作?
任何這些各種各樣技巧的結合,總括起來才可以意味著才能。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就應該多注意自己各方麵能力的培養,這樣才可以稱得上智力全麵發展。
二、智力水平行為表
智力水平的高低,是一個人綜合能力的體現,而不是單一的學習成績可以說明的。目前很多學校也注意到了這一方麵的問題,並采取了一些必要的補救措施,如增加課外活動時間,多開展興趣小組活動等等。但由於教育體製所限,加之長期觀念的積習,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現象並未改觀。這不但要求有關領導部門理順教育環節,更重要的是同學們要認清學校教育的根本目地並不是單純培養那種“高分”型人才。要樹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正確成才觀,這樣才能做到揚長避短,發揮自己最大的聰明才智。
以下是一些人士成功“三訣”,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成功的“三大秘訣”:要做艱苦的工作,要有正確的方法,要少說空話。
俄國生理學家巴甫洛夫對青年的“三大祝願”:循序漸進、虛、熱情。
著名作家高爾基創作有“三借”:借哲學形態化為思想,借科學形態化為假設的理論,借文學形態化為形象。
郭沫若期望青年具備“三大基礎”:思想基礎,科學基礎,
語文基礎。
蘇步青教授提倡的“三種學風”:嚴肅、謙虛、刻苦鑽研。著名學者李澤原“成功之道”:提高時間的效率,學會看書,培養獨立思考和研究能力。
南宋哲學家朱熹讀書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北宋天文學家歐陽修寫文章多在“三上”:馬上、枕上、廁上。
由此可見,不同的人對智力發展對側重點也是不同的。下麵是國外一所公立學校製訂的行為表,它適合初中生和高中生,具體內容如下:
(一)好學不倦。
(二)科學、藝術或文學方麵受到過表揚或獎賞。
(三)對於科學與文學有深厚的興趣,並為之付出努力。
(四)能非常機敏地回答問題。
(五)數學成績突出。
(六)情緒穩定。
(七)大膽,急於做新的事情。
(八)能影響同年齡的人。
(九)很會布置某件事。
(十)喜歡自己一個人做事。
(十一)對周圍環境與別人的情感始終保持敏感。
(十二)對自己有信心。
(十三)能控製自己。
(十四)喜歡欣賞藝術表演。
(十五)用創造性的方法解決問題。
(十六)善於分析事物之間的聯係。
(十七)麵部與姿態富於表情。
(十八)急躁、易怒,或者急於完成一件工作。
(十九)渴望勝過別人。
(二十)語言豐富多彩。
(二十一)能講富有想象力的故事。
(二十二)別人談話時不能經常插嘴。
(二十三)坦率地說出自己的看法。
(二十四)有幽默感(雙關語、聯想等)。
(二十五)好奇好問。
(二十六)觀察仔細。
(二十七)急於把發現的東西告訴別人。
(二十八)能在顯然不相關的概念中找出關係。
(二十九)一旦有新的發現,出聲地表示興奮。
(三十)專心致誌時,有忘記時間的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