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氣功的內涵
氣功,喜歡武打小說的青少年朋友可能對此並不陌生,書中常常可見到諸如:“乾坤大挪移”,“九陰神功”等玄而又玄的“內功”,然而真正懂得氣功內涵的人並不多。
氣功,作為一個古老中華民族的瑰寶,流傳已久,它最早起源於中國古代的導引術。在原始社會,缺醫少藥、科技不發達的情況下,不少原始人生病以後就借助各種方式求助於神的力量,舞蹈就是這些方式之一。經過時間的推移,人們逐漸發現有些舞蹈動作能起到怯病強身的作用。久而久之,導引術就產生了。其中比較著名的有華佗創立的“五禽戲”,至今還在中華大地上流傳。其後,隨著古代醫家、佛家、儒家、道家的不斷補充與完善,便形成今天龐大的氣功體係。經現代科學證明,氣功確實在某種程度上可提高人體的免疫能力,可以去病強身。至於小說中所提到的那些一躍幾丈高,三丈之外能傷人於無形之中的“神功密技”隻是小說作者的張說法,其實並不存在。
那麼究竟什麼是氣功呢?古人認為“氣”是宇宙萬物生長化本始的根本。《莊子》中說:“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明代醫家張景嶽進一步提出:“生化之道,以氣為本,天地萬物,莫不由之,人之有生,全賴此氣”。在中醫理論中,氣的內涵有很多:營氣、衛氣、宗氣、元氣、五髒六腑之氣等等。但究其來源,不外兩種,即先天之精氣與後天水穀精微之氣。綜上所述。氣功就是建立在古代整體生命觀基礎之上的,通過呼吸導引的方法,以調節人體先、後天之氣,達到祛病強身,涵養道德方法。
第二節 氣功的作用
氣功通過特定的鍛煉方法,對人體內各係統的影響是整體性的。練功可以調整陰陽,舒暢氣血,疏通經絡,培養真氣,使人的生命力得以旺盛,能收到藥物所不能替代的效果一般說來,氣功有如下幾條作用。
一、祛病病強身
氣功在祛除疾病、增強身體抵抗力的方麵有其獨特的作用。凡是正確進行氣功鍛煉的人,大多都能體會到氣功對於改善神經係統、消化係統、循環係統……的作用。練功講究調身調心,所以飲食起居、工作學習、身心鍛煉與勞逸等方麵都要做到合理安排。中醫的理論經典《黃帝內經》中曰:“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故能神與形俱,而盡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現代研究認為人類疾病的50%~80%與身心失調有關。而正確的氣功鍛煉,則能使人從根本的調身、調心、調息入手,以達到人體內部的陰陽平和,從而起到祛病強身的作用。有人對用氣功的方法治療胃炎做了具體的統計與分析,發現調查的一千多個病例中,總有效率達98%。由此可見,氣功防病祛病,是有其堅定的事實依據的。
二、涵養道德
練功首先要求保持情緒的穩定,精神的偷快,和暢於內,善移於外,不致自己有憤怒乖戻之氣,悲思抑鬱之情。每一個練功者,要想收到良好的練功效果,就必須主動地、自覺地摒除一些外界及自身的幹擾,即古人所謂的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的幹擾。另外,當功夫練到一定程度以後,五髒的血氣得以充足,則情誌活動也自然得以平和,即以平日練功所必須消除到已之私欲,去掉驕矜之念,常懷仁物哀民之心,端正自我的言行,則五髒安,氣血調。
三、增強大腦機能
練氣功不僅能祛病強身,涵養道德,而且可以增強大腦機能,激發人的智慧。因此氣功所要求的入靜,能使大腦處於一種特殊的休息狀態。根據國內外學者利用腦電圖對正常人與練功者的對比實驗發現,正常人在清醒狀態下記錄到的腦電圖是大量高頻的低幅波,而練功有一定基礎的人,其腦電圖出現低頻高幅波,波幅比正常人高兩倍,通過這些變化說明練功者的大腦抑製過程加強,依靠這種抑製過程,有利於使緊張而且興奮的大腦皮層機能從紊亂狀態中恢複正常。
另外練功還可以激發大腦的潛能,人的大腦皮質約有一百億個神經細胞,但一般普通人一生的利用率僅有10%~30%左右,還有很多潛能未得到開發利用。許多練功有素的人,年過半百,依舊健步如飛,談笑自如,耳聰目明,記憶 並不減退,勝過一般人。
第三節 練功三要素
我國的氣功流派眾多,門戶林立,各有其不同的練功方法。但究其本源,每門功法在練功的三要素上是一致的。即調心、調息、調身。下麵,我就將它們分別介紹一下。
一、調心
心,即指思維意識活動。調心,即指意識、思維的訓練。通俗說來,也就是在練功之時,如何使自身安靜下來,專心致誌練功,排除各種私心雜念,從而使人進入一種靜謐、虛空、鬆弛,舒適的境地。在這種情況下,大腦能得到充分的休息,經絡通暢,進而達到健腦益智,強身健體的目的。
調心的方法很多,在這裏我介紹一種入門方法,即意守。它是指練功時把意念活動集中到練功者自身的某一部位或體 外某一事物上。但這種意念的集中應做到似守非守,若有若無,不可偏於執著,否則易導致頭痛不勝、精神緊張不適等症狀的出現。應該以輕淡自然的意守,而不產生各種雜念為宜,隨著輕淡意守一段時間以後,體內真氣發動,此時“守”的念頭即化為烏有,所謂似守非守了。古人對意守的方法有一論述:不可用心守,不可無意存,用心著相,無意落空,似守非守,端之若存。可謂經驗之說。意守的內容主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