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弈秋教棋(1 / 3)

【原文】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孟子曰:“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離婁章句下》

孟子曰:“無或(1)乎王之不智也。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2)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見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為數(3),小數也;不專心致誌,則不得也。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專心致誌,唯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4)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告子章句上》

孟子曰:“盡信《書》(5),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6)。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盡心章句下》

【注釋】

(1)或:同“惑”。

(2)暴:同“曝”,曬。

(3)數:技藝。

(4)繳:拴在箭上的絲繩,這裏指箭。

(5)《書》:指《尚書》,下麵的《武成》是《尚書》中的一篇名,已亡佚。東漢王充《論衡·藝增》中說:“夫《武成》之篇,言武王伐紂,血流浮杵,助戰者多,故至血流如此。”

(6)策:竹簡,此指其中的內容。

【譯文】

孟子說:“君子要想提高加深自己的造詣,就要自覺地認識把握。自覺獲得的道理,就能牢固掌握它;牢固掌握了它,就能積蓄很深;積蓄深了,就能左右逢源取之不盡,因此君子要自覺地學習。”

孟子說:“廣泛地學習,並能詳細地解釋它,將達到簡練地敘述要義的境界。”

……

孟子說:“君王不聰明,不足為怪。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長的東西,(如果)曬它一天,凍它十天,也沒有能生長的。我見君王的次數很少,我一離開他,那些給他潑冷水的人馬上又圍上去了,這樣,我激發他的那點善的萌芽又能怎麼樣呢?譬如下棋,下棋作為技藝,是小技藝;不專心致誌,也是學不好的。弈秋是全國最擅長下棋的。讓弈秋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個人專心致誌,一心隻聽弈秋講課。另外一人雖然也在聽,心裏卻在想有隻天鵝要飛來了,盤算拿弓箭去射它。雖然他同另一人一起在學,棋藝卻趕不上人家。是因為他的智力不如別人嗎?我認為不是。”

……

孟子說:“完全相信《書》,就不如沒有《書》。我對於《書》中的《武成》篇,就隻取其中二三處罷了。仁人無敵於天下,憑武王那樣仁義之人去討伐商紂那樣的不仁之人,怎麼會使血流得把搗米的木棒都漂起來呢?”

【述評】

學習的藝術

孟子認定了人性本善的觀念之後,對於後天人格的成長與完善也持肯定的態度,在儒家思想中,“內聖外王”是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觀念,也是儒家所認定的人格和精神的最高境界。內聖外王之道以格物致知,稟誠修持為方法,修身為內聖之業,以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外王之顯。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人生縱式發展的結構,也是他們一直所秉持的人生理想,在這個人生發展的鏈條結構中,修身是第一位的,不可動搖。換句話說,從自己做起,才能夠磨煉意誌,鍛煉思維,增長才幹,才能夠達到平治天下的人生最高理想。東漢時有一少年名叫陳蕃,自命不凡,一心隻想幹驚天動地的大事業。一天,其父之友薛勤來訪,見他獨居的院內齷齪不堪,便對他說:“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他答道:“大丈夫處世,當掃天下,安事一屋?”薛勤當即反問:“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陳蕃無言以對。從人生修養的角度上來看,這個故事講的也是必須首先注重自身細節的改造,才能夠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說修身是一個人成長的基礎,所以《大學》裏麵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皆以修身為本。”由修身而下學而上達,而學為君子,以至於取義成仁,成賢成聖,此為內聖外王之縱向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