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弈秋教棋(2 / 3)

我們看出,儒家思想中對人自身的修為是非常注重的。儒家體驗、體證,注重人生經驗,它有別於佛道文化中偏重於思辨和精神層麵的形而上的人格追求,所以儒家思想裏麵多為實踐理性的原則,它需要道德修身,不斷完善,這個過程橫亙於每一個人生階段,用現在時髦的話來說,就是要不斷給自己充電。在這個不斷充電的過程中,需要慎思,明辨和篤行,需要不斷學習和反省。所以對於學習的態度和學習的藝術成為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實,在孟子之前的孔子對學習就有過諸多看法和觀念。雖然孔子強調過“生而知之者,上也”,認為天賦的認知是最高的認知,但他依然堅持“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的自省精神和不懈的學習態度。孔子到周公廟進行祭祀的時候,事事都問別人,於是有人就說他不知禮,孔子聽到後淡然一笑,說:不懂就去問,這就是禮。這和他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觀念是相通的,自己知道某種東西就說自己知道,不知道就說自己不知道,這是明智的,也是人的一種誠實的人格,不能不懂裝懂,不懂就要去問,這是學習的態度,也是立身於世的禮法。孔子還認為學習要注意延展性和持續性,他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可以看出孔子的學習觀已經相對成熟,作為古代的大教育家,他從許多層麵上對人的學習以及學習過程中的道德觀念進行了詳細的論述。作為孔子衣缽的繼承人,孟子對於修身要術——學習的觀念也做了相當多的補充和完善。總的來看,孟子的為學態度包括如下幾個方麵:

第一,要謙虛,要誠懇,不要“好為人師”。

在《孟子·盡心章句上》中記錄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天,孟子的學生公都子問孟子:“滕更這個人在您門下學習的時候,好像應該以禮相待的啊。您卻不回答他的提問,為什麼啊?”孟子回答說:“倚仗地位來發問,倚仗能幹來發問,倚仗年長來發問,倚仗有功勞來發問,倚仗老交情來發問,都是我不願回答的。滕更占了其中的兩條。”

孟子認為做學問、請教問題要虛心,要誠懇,孟子作為一個聖人,對於那些趾高氣揚的學生尚且耐不住自己的性子,何況現實中那些平凡的老師呢?所以作為學生就要放下世俗權勢中的那些臭架子虛心求教,誠懇地研討,這樣才是學習的好的態度。也許你身居高位,也許你才能卓越,也許你年齡稍長,也許你功高蓋世,當你麵對著疑惑需要求得真理真知的時候,不要將自己的這些優勢先擺在第一位。

在學習中應該學會放下,你才能夠拿得起。

滕更年輕氣盛,學習態度不踏實,這讓孟子很不高興,於是就給了他一個軟釘子,希望啟發他尊師重道,虛心學習。孟子認為作為學者,也應該保持謙虛的做法,不能四處招搖,不能指指點點,總把自己打扮成先知的模樣,這樣也不利於學問的積累和學識的增長,應該多學多問,不斷充實自己。所以孟子在《離婁章句上》中說:“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第二,要專心,有恒心,不能三心二意。

孟子在《告子章句上》中講了一個關於下棋的寓言故事。弈秋是一個全國棋藝最為高超的人,相當於我們所說的棋聖。有兩個人投到了弈秋的門下,想學習下棋。其中一個非常專心,把弈秋所教的技法,聽在耳裏記在心上;另一個雖然也在聽講,但是一個耳朵進,一個耳朵出,心裏總想著天鵝也許會飛來,想去拉弓搭箭,把它給射下來。因此雖然兩個人在一起學習,三心二意的那個棋藝卻始終沒有長進。是因為他不夠聰明?完全不是,他隻是不肯專心致誌去學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