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正心態,專心致誌,集中精力,困知勉行才能夠把聽到的知識留在自己的記憶裏,才能夠學有所得,不斷進步。雖然孟子講這個故事的時候,是針對政治提出來的,但是對於一個人的修身行為也具有指導意義。孟子在講故事之前曾對王政不行作過一些論述,他說:即使天下有最容易生長的東西,如果曬它一天,凍它十天,也沒有能生長的。我與君王相見的次數很少,我一離開他,那些給他潑冷水的人馬上又圍上去了,這樣,我激發他的那點善的萌芽又能怎麼樣呢?
可以看出一個人的修身是日積月累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持之以恒,才能夠有所作為。學習也是這樣,不能三天熱度,一曝十寒。孟子認為:有所作為的人,應該像挖井一樣,即使是挖了很深,但卻沒有見到泉水,那也是廢井,應該持之以恒,有始有終,不可半途而廢。
第三,要自專,要自覺,要融會貫通。
學習的最高境界不是知識的簡單積累,而是思維的鍛煉,有獨立思想,有自由精神。孟子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對待知識應該有自己的觀點,不能人雲亦雲,沒有自己的立場,否則就會成為書呆子和“兩腳書櫥”,所學再多,對他的人生也無太大的教益。
孟子認為:“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意思是君子要遵循正確的方法提高加深自己的造詣,就是要他自覺地認識把握。自覺獲得的道理,就能牢固掌握它;牢固掌握了它,就能積蓄很深;積蓄深了,就能左右逢源取之不盡,因此君子要自覺地學習。這是孟子的學習藝術,他認為隻有在學習的過程中自己去看,自己去想,自己去做,才能夠領悟所學習的東西,這是學習的較高境界。我們常聽到這樣的古話“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厚積薄發”,孔子也提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孟子在《盡心章句上》中提到:“梓匠輪輿,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這是說木匠與車匠,隻能傳授人法度,卻不能使人心靈手巧。
一個人的聰明不是別人給的,而是自己努力的結果。
第四,要漸進,要深思,不能揠苗助長。
孟子認為,人的心智,要經常磨礪,這好比山中小路,要經常去走,自然就形成了路;若是總沒人走,茅草繁盛就會把路塞住,換句話說,世間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走的人少了,路也就成了荒野,人的心智總不用,也會像被茅草塞住一樣。孟子認為心智的開發是為學的基礎,而心智的開發就需要我們用心有恒,不可懈怠。
孟子強調“心之官則思”,指出了思考是學習的必要條件。他告誡人們:“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至於怎樣思考?他提出了“由博返約”的原則:“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意思是廣泛地學習,並能詳細地解釋它,將達到簡練地敘述要義的境界,這裏麵人的思考是不可替代的手段。
孟子認為學習必須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他以流水做比喻:“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流水遇到小坑,不注滿是不會繼續流向前去的。學習應如此,隻能逐漸積累,而不可隨便逾越,更不能“揠苗助長”。學習的過程往往也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沒有誰在一夜之間便可妙筆生花,才高八鬥的,那隻是一種傳說罷了。
這些就是孟子理論中的學習的藝術,也許對於今天的我們,並非過時之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