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舍生取義(2 / 3)

屋廬子說:“禮節重要。”

那人又問:“美色和禮節哪個重要?”

回答說:“禮節重要。”

那人又問:“按照禮節找飯吃,就會餓死;不按禮節找飯吃,卻會得到吃的東西,那麼必須要按禮節行事嗎?遵守迎親的禮儀,娶不到妻子;不按迎親的禮儀,卻能娶到妻子,那麼也一定要遵守迎親的禮儀嗎?”

屋廬子不能回答,第二天就到鄒國去,便把問題告訴給孟子。

孟子說:“回答這個問題,有什麼困難呢?如果不去測量原來地基的高低,隻比較它們的頂端,那麼寸把長的木塊放在高處也能使它高過尖頂的高樓。金屬比羽毛重,難道是就一隻金屬帶鉤和一車子羽毛相比來說的嗎?拿吃飯的重要性同禮節的細節相比,何止是吃飯重要?拿娶妻的重要性同禮節的細節方麵相比,何止是娶妻重要?你去這樣回答他:‘扭住哥哥的胳膊奪他的飯吃,就能得到飯吃;不扭就得不到飯吃,那麼就該扭他嗎?翻過東邊人家的牆頭,摟抱那家的少女,就能得到妻子;不去摟抱,就得不到妻子,那麼就該去摟抱她嗎?”

【述評】

人生的選擇

人生一世,有眾多的利益擺在我們的麵前,有眾多的誘惑縈繞在我們的周圍。每個人的身上都存在著一個魔鬼和一個天使,當我們在作出人生中重要抉擇的時候,我們的心靈又在經受著多麼大的折磨啊!

我們是讓自己心靈的天使自由地翱翔,還是讓我們心中的惡魔控製我們的心性呢?這是一個問題。

在曆史悠遠的天宇下,那些振聾發聵的豪邁的聲音穿透了沉重的時空幔帳,“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兩千多年前的孟子的呐喊回蕩在我們的耳畔,讓多少渾渾噩噩的靈魂得以警醒,又讓多少卑瑣的人生顯得那麼毫無重量。這是一個族群對人本身的認定,也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標準。

多少人循著這一聲音,為自己的人生作出了重大的抉擇。“匈奴不滅,無以家為”是霍去病靖邊為國,不計私利的選擇;“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是韓愈挺身而出,犯顏直諫的選擇;“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是文天祥以身殉國,堅貞不屈的選擇;“隻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是徐錫麟挺身赴難,無私無畏的的選擇……這些光明磊落的形象仿佛是閃耀的星辰指引著我們的人生方向,回過頭去看,不免令人扼腕唏噓。他們有血有肉,有兒女情長,也有幸福的憧憬,但是為了正義,為了國家和民族,麵對坎坷與坦途,麵對生與死,他們赴湯蹈火,其九死猶未悔。

他們為什麼會作出這樣的選擇呢?還是孟子說得好:“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生存是重要的,也是每個人所需要的,但是人活著不單單是為了活著而活著,人生中還有更有價值的東西,自由、民主、獨立、公正、平等,這些都是比生命還要珍貴的東西,失去它們,我們的生命就會黯然失色,為了獲得它們即使我們失去了生命也是值得的。否則,我們隻能很卑微地活著,活得像影子一樣縹緲。

做人應該做一個大寫的人,這樣的人生才有價值。

1898年維新變法期間,譚嗣同積極參與,希圖通過變法使國家自強。9月5日,譚嗣同被授予四品“軍機章京”的官職,與楊銳、林旭、劉光第共同參與新政。光緒帝鼓勵他們“竭力讚襄新政,無得瞻顧,凡有奏折,皆經四卿閱覽,凡有上諭,皆經四卿屬草”。並要譚嗣同“所欲變者,俱可隨意奏來,我必依從,即我有過失,汝等當麵責我,我必速改”。光緒帝的知遇之恩讓譚嗣同大為感動。當時譚嗣同的父親已升任湖北巡撫。對於變法的命運,這位老人有著清醒的認識。他曾三次去信勸告譚嗣同,曉以利害,勸其退出變法,以避“殺身滅族”之禍。但譚嗣同沒有退縮,毅然決然地努力推動變法。9月21日慈禧發動宮廷政變,囚禁光緒皇帝,臨朝親政,開始大肆逮捕維新派。形勢危急之下,梁啟超勸譚嗣同一起出走日本,躲災避禍。譚嗣同卻執意不肯,據梁啟超的《譚嗣同傳》中記載,他曾對梁啟超說:“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酬聖主。”“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程嬰杵臼,月照西鄉,吾與足下分任之。”梁啟超避禍於日本使館之後,日本使館方麵表示可為譚嗣同提供“保護”,但譚嗣同沒有同意,他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之所以不昌者也;有之,請自嗣同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