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舍生取義(3 / 3)

9月24日,譚嗣同被捕。在監獄中,譚嗣同毅然寫下了絕命詩: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於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四天後,譚嗣同連同林旭、楊深秀、劉光第、楊銳、康廣仁在北京菜市口慷慨赴死,史稱“戊戌六君子”。

臨刑前,譚嗣同激憤地喊道:“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這黃鍾大呂的聲音回蕩在無垠的時空,激勵著那些為民族和國家奮鬥的人們。有人說,維新變法運動是中國曆史的一個界碑,因為它改變了中國社會發展的進程,也改變了眾多中國知識分子改變民族命運的態度和方法。

如果真是那樣的話,譚嗣同的舍生取義功不可沒,是他們的血映紅了一個新世紀的黎明。

譚嗣同和那些為了正義、自由、公正、獨立而舍生忘死的人,也就是孟子所說的那些沒有“失其本心”的人,是值得我們敬佩的人,是我們民族的精神脊梁。

孟子的“舍生取義”和孔子的“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觀念是一致的,這也是孔孟以降儒家所推崇的“生死觀”,也是他們的人生價值論。他們的這些思想,對儒家人生修為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個人,他有生的欲望,更要有活的尊嚴。

以人民為重,以民族為重,以氣節為重,這是仁人誌士人生選擇的標準。依照這個標準,他們就會為了大義而死,義無反顧,重於泰山。這是生與死的選擇。在平庸的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可能總碰到那麼多轟轟烈烈的事情,生與死的考驗也許會離我們非常遙遠。那麼我們的身邊是不是也會有一些選擇影響著我們的人生呢?

回答是肯定的。因為欲望就在我們的心裏,趨利避害是每一個人的本能反應,在這種本能的驅使下,我們往往會不自覺的作出了錯誤的選擇。見死不救的事我們聽過了,貪汙腐敗的事也磨薄了世人的嘴唇,投機取巧的事好像我們許多人都做過,利字當頭的事也在社會中司空見慣,這一切是不是因為我們在麵臨選擇的時候忽略了自己人生價值的認定和秉持呢?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我們不用像孔子那樣視富貴如糞土,我們隻要在麵對功利和正義的時候,摸著自己的良心問一問應不應該,也許我們的人生就會呈現另外一種模樣。

孟子在涉及平常人生的選擇時,引出禮節的標準。在孟子的思想裏,麵對人生的選擇,大處看義,小處看禮,當義和禮成為我們人生價值的尺度的時候,我們就會自覺地遵守社會道德的約束,使自己在仁與善的大道上前進。

孟子利用了一個反問來闡述自己的觀點,這個反問就是:“扭住哥哥的胳膊奪他的飯吃,就能得到飯吃;不扭就得不到飯吃,那麼就該扭他嗎?翻過東邊人家的牆頭,摟抱那家的少女,就能得到妻子;不去摟抱,就得不到妻子,那麼就該去摟抱她嗎?”

這個問題看似好笑,我們一定會說,這個扭自己哥哥胳膊搶飯吃的人是個混蛋,這個跳過牆頭調戲人家黃花閨女的人真是個流氓。但不幸的是,我們現實生活中卻時常看到這樣的人,是不是我們社會中的人生價值判定出了問題?是不是我們的許多人從來就沒有對人生意義的誠實的思考?

這些明顯帶有犯罪行為的錯誤選擇,我們是眼明心亮了,那麼我們麵對那些細節小事的時候,我們也能夠如此清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