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孟子曰:“舜發於畎畝(1)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2),膠鬲舉於魚鹽之中(3),管夷吾舉於士(4),孫叔敖舉於海(5),百裏奚舉於市(6)。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7),所以動心忍性,曾益(8)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9)於慮,而後作;征(10)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11)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告子章句下》
【注釋】
(1)畎畝:田野。
(2)傅說:傳說為商代的賢人,因罪服刑,被罰築牆;後來被商王武丁重用。版築,古代築牆的方法,用兩塊木板相夾,填入泥土,然後夯實,拆掉木板後即成土牆。
(3)膠鬲:傳說是商紂王的臣子,有賢能。
(4)管夷吾:即管仲。原是齊國公子糾的謀臣,糾與公子小白也就是後來的齊桓公爭奪君位,失敗被殺;管仲由於刺殺小白未遂,也被囚禁。後來在鮑叔牙的舉薦之下,被齊桓公提拔為相。
(5)孫叔敖:楚國隱士,後被楚莊王提拔為令尹。
(6)百裏奚:秦穆公提拔的賢臣。
(7)拂:違背。
(8)曾益:增加。
(9)衡:阻塞。
(10)征:表露。
(11)拂:同“弼”,輔佐之意。
【譯文】
孟子說:“舜在田野中興起,傅說從建築工地上被提拔出來,膠鬲從魚鹽販子行列中被提拔出來,管夷吾從獄官手中被提拔出來,孫叔敖從海邊的隱居生活中被提拔出來,百裏奚從奴隸販賣市場被提拔出來。所以上天要把重任加給這個人,必定要先使他的心誌受苦,使他的筋骨受累,使他的身體挨餓,使他的身子受困乏,使他每做一事都會受到幹擾、被打亂,以此來讓他的心靈受到觸動、使他的性格變得堅韌,增加他所缺少的才能。一個人常會犯錯,才能改正;心誌遭困,思慮受阻,才能奮發圖強;表露在臉色上,抒發在言語中,才會使人了解。國內沒有執法如山的賢臣和輔佐君主的賢士,國外沒有勢均力敵的國家和外患的威脅,國家就會逐漸敗亡。這樣,就能明白憂患中能獲得生存、安樂中會遭致滅亡的道理了。”
【述評】
逆境更能激發人的潛能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句孟子留下來的古訓,讓我們警醒。它是對人生狀態具有哲理意味的深沉思考,也是對政治狀態的清醒認識。它既是我們人生的一個科學的規律,也是政治發展重要的經驗總結。憂患與安樂是我們的人生的兩個端點,代表著兩種重要的生活狀態,但是它給我們帶來的人生的結局卻是如此的迥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