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2 / 2)

孟子認為在逆境中奮鬥才能夠激發我們強烈的進取精神和生存意誌,才能夠減少我們的缺點,完善我們的人格,增長我們的才幹,才能夠在成功的道路上邁出我們堅實的腳步。而貪圖享樂卻隻能消磨我們的意誌,模糊我們的人生目標,消弭我們的內驅動力,從而讓我們的人生變得萎頓不堪。歐陽修在《五代史伶官傳序》中說:“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在曆史的發展中,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司馬遷因李陵事件遭受宮刑,他強忍著人生的屈辱,發憤著述,完成了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著名曆史學著作《史記》,他在總結創作經曆的時候,列舉了曆史上因困境而崛起的那些著名的曆史人物的故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

即使我們不去饒舌,我們也可以看出,逆境對於人生的重要意義。

有這樣一個故事。在貧瘠的土裏有兩粒向日葵種子,有一天,它們出現了一次對話。其中一粒種子說,我們怎麼出去啊!土層那麼堅硬,又那麼多石頭。另外一粒說,隻要我們努力地向上挺身,拚命地向下紮根,那些石頭就會被我們頂開,我們還會鍛煉了自己的身體,我們就會長高的。先前的那粒種子垂頭喪氣搖了搖頭。

秋天的時候,那粒堅定的種子已經長成了茁壯的向日葵,迎著太陽展開了笑臉,引來了路人的嘖嘖稱讚,而那顆氣餒的種子卻在石頭下麵變成了泥土。

如果從人的角度上去看,我們知道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觀念之後,還應當特別注意對於逆境的態度和認識,雖然“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但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堅強地麵對挫折和困苦的,許多消極的人就是在艱難困苦的人生境況當中一步步沉淪下去的。

所以我們應該以平常心去主動地認識逆境和波折,而不是被動地去等著它們對自己的磨礪。

作為人生的認識是這樣,那麼作為政治發展觀,我們也要認識到國家在艱難困苦中,它成長生存的欲望會更強烈,唐太宗李世民所以能開創“貞觀之治”的鼎盛圖景,與他“安不忘危,治不忘亂。雖知今日無事,也須思其始終”的憂患意識不無關係。他常常提醒自己“不敢恃天下之安,每思危亡以自戒懼”。這是我們應該學習的。

古代吳越爭霸,勾踐臥薪嚐膽十載一舉吞吳的史跡讓我們一直津津樂道,問題是在和平環境,我們更要防微杜漸,居安思危,不要重蹈吳王夫差的曆史覆轍,因為正像“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的道理一樣,我們會在這樣一個太平盛世覺察潛在的危機,保持清醒的認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