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實用的表達方式(5)(1 / 3)

有些方麵,二者是一樣的。例如,你要具有一般的談話能力,你要能夠適應對方,盡可能地了解對方的特點,你要有興趣,態度要友好而又真誠等等。

有些地方卻是不同的。

第一,這類談話,每次都有一個特殊的目的。

你去找一個朋友,請他參加一個團體,你可能成功地使你的朋友參加了這個團體,你也可能失敗,你的朋友並不想參加這個團體。在這兩者之間,還有許多中間的情形:你的朋友參加這個團體,可能有些附帶條件,如果你未能滿足這些條件,他就不參加,這是一種情形;你的朋友不參加這個團體,不過,他答應你考慮這個問題,或者他約定過一個時期再答複你,這是第二種情形,你的朋友不參加這個團體,可是他對這個團體卻很有興趣,很願意多了解一點這個團體的有關情況,這是第三種情形;你的朋友不參加這個團體,而且對這個團體的工作有許多批評,要你作許多解釋,這是第四種情形;……。

在每一種情形當中,又有許多細微的差別。例如第四種情形就可能有許多不同的情況。你的朋友對你邀請他參加表示不滿,當你解釋之後,你的朋友滿意了,或者隻滿意了一部分,或者表麵上滿意,而實際不滿意。

那麼,究竟怎樣才算是成功呢?不能簡單地以朋友參加與否作為成功與否的標誌,因為你的朋友參加的原因很複雜,並不能單獨由你的談話決定,雖然你的談話可能有很大的影響力。

在談話方麵,如果你能夠給對方一個良好的印象,使對方對你說的每一句話都認為有考慮的價值,而你每一次的談話都能針對要點,爭取對方的同感。同時,無論他參加或是不參加,你能使談話在融洽的氣氛中結束,這就可以說是成功了。

1.應該做些什麼準備

要做到這一點,你除了滿足一般談話的要求之外,你對談話的內容,也要做充分的準備。

在社交性質的談話中,你對某一個問題不能答複,或是答複得不太令人滿意,並不是一件嚴重的事情,因為社交性的談話,其話題的範圍是漫無邊際的,誰也不可能什麼事情都一清二楚,準也不能對所有的問題都有研究。

可是,在業務性質的談話中,範圍是有限的,一切談話的內容都集中在那個特定的圈子裏。在這個時候,你若不能圓滿地答複對方所提出的問題,自然對你的目的能達到與否有或大或小的影響。

例如,你請朋友參加某一個團體,如果你自己對這個團體的一切不甚了解,你不能向你的朋友解釋這個團體的宗旨、組織概況、經費來源等等,不然的話,就很容易滋生不必要的意外事非。

所以,在談話之前,你先要做充分的準備,不僅要精通自己的業務,而且也要對你朋友的思想、情感、生活狀況、社會地位等等,事先有比較深刻的了解。

一般社交性的談話,總是先從輕鬆的小事談起,總是根據大家的興趣來選擇話題、發展話題和轉換話題的。而業務性質的談話,雖然含有社交的成份,也需要有輕鬆的一麵。但是大家所談的範圍與目的既已大致決定,從一開始就盡快地轉入了正題,而談話的發展與轉變不是根據彼此的興趣,而是根據業務本身的需要。

一開始,總是由談話的一方將自己的意圖、意見和有關的參考資料簡明扼要地提出來,然後問明對方的意向,互相商討一下怎樣進行談話,規定一下談話的時間和程序。對於題外無關緊要的話,不是絕對不可以講,但總是講得越少越好。除了談話告一段落,用一些閑話來調節一下之外,談話總是抓住主要的線索迅速地進行下去。誰能使談話越緊密、切實,進行得迅速,誰就表現了這方麵的談話才能。誰的談話節外生枝,拖拖拉拉,嘻嘻哈哈,盡管他在社交場合談笑風生,很可能引得大家開心,但他在業務上的談話仍不算高明。

明白了這兩點,就可以知道這兩種談話性質的主要區別。

有的人適宜於做社交性質的談話,生動活潑,幽默百出,高談闊論,興致淋漓,但是要把他的話鋒限製在一個狹小的範圍內,要他圍繞著一個中心作嚴密周詳的思考和交談,他就不行了,用語不精確、判斷不切實際、目的不明,顯然是不負責任的。

2.求職時的談話

求職,除了信用,就隻好靠你一張嘴了。機會雖不一定擺在麵前,但怎麼運用你說話的技巧,卻不能不有所預備。但這並不是要你練一張浮華的嘴巴,老實說,話太多有時不一定討人喜歡。

當你去找一個親友的時候,雖然你的目的在於求得一職,但不要一開口就訴苦,訴苦的話雖然常博得他人的同情,但一次愉快的談話卻常使人心胸豁然開朗。要明白對方如要找一個幫忙的人,他一定找一個活潑而樂觀的人,因為活潑中蘊藏著非公的能力。一張苦瞼會使人懷疑你是否能勝任工作。需要同情的人太多了,對方不能因為同情你便給予一個職位,如果那樣,他將給不勝給。

你可以對他說你需要尋求職位,但記住要用愉快的笑臉,而不是苦臉。一張苦臉會增加他的厭煩情緒的。第一印象是最重要的,讓他高興地談下去,而不是急於想把你打發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