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至尊寶與紫霞的情緣又如何呢?盡管是上天注定,至尊寶能拔出紫霞的紫青寶劍,會踩著七色的雲彩來娶她,但這隻是開頭,不是結局。在水簾洞戴金箍的一場戲,是至尊寶要絕別人世間情緣的開始。要想化解人世間的仇恨,就要和唐三藏取西經,就需戴上金箍,從此人世間的情欲不能再沾半點。而在至尊寶(此時已轉世為孫悟空)與牛魔王大戰的一場戲中,紫霞為至尊寶擋住了牛魔王刺來的鋼叉。紫霞的死使得這段情緣化為烏有,“金箍”成了一杯忘情的水,在感情方麵至尊寶再次走上了“出世”的道路。
那麼影片是不是就把所有的情感化為虛無而無所寄托呢?答案是否定的。片子的最後,孫悟空將他心中殘存的至尊寶的影子幻化作一位西洋武士,構造一個虛幻的想象來了卻未了的心願,並借武士的口表達了對愛情的追求,給人們創造了一種愛的幻象。這一經典的畫麵又成為永恒的愛,稱為瞬間的永恒。從而愛又從“苦空”回到了“實有”,從“出世”回到了“涉世”。
最後,從唐僧與至尊寶(孫悟空)的關係來看。盡管影片中的唐僧是一個囉囉唆唆、婆婆媽媽的形象,但仍然具有佛教的慈悲、忘我和看空一切的精神。其中有段戲是悟空與菩薩鬥法,悟空不敵被收,唐僧講道:“我願意一命賠一命。正所謂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我這樣做,無非是想感化劣徒,以配合我佛慈悲的大無畏精神啊!”隨之唐僧為了徒弟將法杖拋向空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還有一場戲是唐僧被關在牛魔王的牢房裏,他勸至尊寶一起取西經,說道“生又何哀,死又何苦,等你明白了舍生取義,你自然會回來跟我唱這首歌的”,而絲毫不在意至尊寶對他的態度。唐僧是雖然沒有降妖除魔的本領,也不會法術,但在精神層麵,寧肯叫自己死也要感化劣徒,堅持取經的信念,從而化除世間的仇恨,使芸芸眾生脫離苦海。唐僧的價值觀念顯然和一般的凡夫俗子不同,在佛的眼中眾生皆同,性命是不能輕易被剝奪的,無論善惡。怎樣把苦難的眾生解救出來,唯一可靠的辦法就是看“空”一切,就是忘卻生死,就是“出世”,最終達到勸人向善、普度眾生的目的。從舍生又到了取義,從“出世”又進入了“涉世”。
從“出世”到“涉世”是一種輪回。“出世”就是看“空”一切,就是忘記自我,忘記客觀存在的一切事物,唯如此才能克服各種物質欲望和誘惑,避免陷於無窮無盡的煩惱和痛苦。當你知道人的生命終歸是要化為塵土,化為青煙,還有何求呢?可人畢竟是來到這個世間的,就不可能什麼都不做,就不可能沒有思想,沒有夢想,沒有追求,這就是“涉世”。“出世”使人的思想達到更高的境界,進而可以更好地“涉世”;“涉世”又可以增進對“出世”的理解,從而頓悟、悟化。這便是從“出世”到“涉世”的輪回。願佛光永遠普照,人人能達涅槃彼岸。
寫於2004年1月4日,改定於2010年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