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新月異的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給社會帶來了很大變化,讓人應接不暇。當數字技術與出版業融合,便形成了一種新型的業態——數字出版。數字出版改變了傳統出版的傳播、承載方式和人們的閱讀習慣,它是出版業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一、數字出版的概念及其產品種類、特點
數字出版發展迅猛,但是對於數字出版的概念,人們則有不同的認識。
2007年,澳大利亞學著提出了一個數字出版的定義:“數字出版是依靠互聯網並以之為傳播渠道的出版形式。其生產的數字信息內容建立在全球平台上,通過建立數字化數據庫達到在未來重複使用的目的。”這個定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新聞出版總署在《關於加快我國數字出版產業發展的若幹意見》中對數字出版闡述的定義是:“指利用數字技術進行內容編輯加工,並通過網絡傳播數字內容產品的一種新型出版方式,其主要特征為內容生產數字化、管理過程數字化、產品形態數字化和傳播渠道網絡化。”
國內有的學者認為數字出版就是“讀屏”,由傳統出版的“讀紙”到數字出版的“讀屏”。這一看法主要是從介質上來說的。由於紙張作為出版介質,經曆了上千年的曆史,而其他新興媒體僅僅是近幾十年才逐漸進入到出版介質行列,因此人們習慣上將紙張作為傳統出版與數字出版的分水嶺。
有的學者對數字出版概念也做過描述,把“數字出版”概括為“用數字化(二進製)的技術手段從事的出版活動”。這個定義指出了兩點,一是二進製的技術;二是出版活動,而非出版介質。筆者較為傾向於這一概念。
目前數字出版產品的種類很多,並且在內容特點、構成形式、發送方式等方麵互相交叉,很難進行明確劃分。一般認為,數字出版產品有數字圖書、數字報紙、數字期刊、數字音像製品、數字音樂、網絡數據庫出版物、網絡原創文學、網絡教育出版物、網絡地圖、網絡動漫、網絡遊戲、手機出版物(彩信、彩鈴、手機報紙、手機期刊、手機小說、手機遊戲)等。
數字出版產品的傳播途徑主要包括有線互聯網、無線通訊網和衛星網絡等。它同傳統出版物相比,具有以下特點:物理空間利用率高;複製成本低廉,有利於環保;版本更新和發行都能做到快速便捷;方便消費者全麵把握知識信息;互動性強,收集反饋信息便捷等。由於有這些優點,數字出版已經成為新聞出版業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出版業發展的主要方向。
二、我國數字出版的發展
國外數字出版的發展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的書目數據庫建設,以1959年美國匹茲堡大學衛生法律中心建立全文檢索係統為標誌。1974年,美國《紐約時報》建立了報紙的電子化資料庫,將該報登載的文章儲存於計算機之內,並向公眾提供聯機信息檢索服務。20世紀70年代末,世界上最大的聯機信息檢索服務係統——DIALOG係統誕生。1987年《聖何塞信使報》以網絡出版形式在全球首次發行。但總的來看,世界範圍內數字出版的興起是在20世紀90年代互聯網的迅速崛起之後。
我國數字出版起步於20世紀90年代中期。1994年,我國正式接入因特網(Internet),隨著1995年中國公用計算機交互網(Chinanet)的正式開通,互聯網建設的熱潮興起。1996年,國家教委主辦的《神州學人》創刊,並通過中國教育與研究網(Cernet)向全球發行,這標誌著中國第一份網絡報刊誕生。1999年10月,人民出版社將《中國經濟發展五十年大事記》製成網絡版,並通過人民時空網站第一次成功地實現銷售,這可以說是中國互聯網圖書出版的開始。2004年1月,新聞出版總署批準成立了首批50家互聯網出版機構,標誌著數字出版在我國正式成為一種新的出版業態。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數字出版發展呈現出以下特點:一是數字出版發展勢頭強勁。與傳統出版產業相比,數字出版產業表現出了強勁的發展勢頭。包括數字圖書、數字期刊、數字報紙、在線數據庫、在線音樂以及無線網絡產品(含手機彩鈴、手機音樂、手機遊戲、手機動漫)和網絡遊戲在內的數字出版產品收入規模高速增長,用戶規模、產品規模也迅速擴大。數字出版產業鏈格局基本形成,在各個方麵均已出現了一些知名企業。二是國家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大推動數字出版發展的力度,把數字出版關鍵技術列入重大文化科技項目。出版行政管理部門在有關文件中明確提出,要發展數字出版等戰略新興出版產業,積極推動音像製品、電子出版企業向數字化、網絡化轉型。支持出版企業以互聯網為平台,以圖文、音頻、視頻等形式,對出版內容資源進行全方位、立體式、深層次開發利用。同時,支持電子紙等數字化產品新載體的技術開發、應用和產業化,提高數字化內容閱讀設備的質量、便捷性以及數字化作品的著作權保護水平。2010年還分別製定和發布了《關於加快我國數字出版產業發展的若幹意見》《關於發展電子書產業的意見》等一係列指導性文件。三是數字出版投入和產出矛盾突出。目前,除集中出版的科技期刊數據庫、個別文學原創網站、網絡遊戲外,無論是新媒體還是傳統出版單位的數字化轉型,都在盈利模式上麵臨較大困難。傳統出版單位開展的數字出版在整體上尚未找到盈利模式,多數傳統出版單位對數字出版的認識仍然停留在建設網站階段,認為數字出版就是簡單的媒體搬家,對數字出版本質缺乏認真研究。同時,電子書、手持閱讀器等數字化出版物所采用的技術和服務模式仍然沿用的是傳統模式,缺少革命性的突破和創新,相對滯後的內容製作和加工方式遠遠不能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