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平民毛澤東與領袖毛澤東
1893年出生在湖南湘潭縣韶山衝一個農民家庭的毛澤東,小時候的生活同其他農民的孩子並沒有什麼兩樣。幫助家裏種地務農、挑水砍柴,自然也是分內的事情。這種生活環境,使得毛澤東和當地農民頻於交往,結下了不解之緣,對農民的生活和疾苦耳聞目睹,體察很深。據毛澤東的老師徐特立介紹,毛澤東具體研究了辛亥革命的失敗,得出結論認為失敗的原因在於中國知識分子脫離廣大人民群眾。任何領袖要取得任何革命的勝利,都必須密切聯係這個國家的公民。對此,毛澤東曾分別於1917年夏和1918年夏,兩次遊曆並考察了湖南的部分地區。第一次與蕭瑜,第二次與蔡和森。一條毛巾,一把雨傘,一雙涼鞋是他們的全部行裝。他們調查了各村各鄉的風土人情,農民生活及其租稅情況。遊曆途中,毛澤東和蕭瑜談起公元前3世紀皇帝劉邦時,毛澤東認為劉邦是大英雄,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由平民當上皇帝的人。由此可見,毛澤東在青年時期就立下了“改造中國與世界”的宏願,並為此畢生都在堅貞不渝地探索在經濟文化落後的中國盡快消滅社會的各種差別和不平等現象,建立理想中的公平、平等、純潔的最完美的、最合理、最進步的社會。
毛澤東把“為人民服務”作為畢生奮鬥的堅定信念和最高境界,並把這五個大字書寫在新華門內。他始終把人民裝在心中,而人民也把他作為心中的豐碑。電視文獻紀錄片《毛澤東》第一集《豐碑在人民心中》,圍繞毛澤東“心係人民、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大量搜集了毛澤東在延安和農民交往,南泥灣大生產,黨的七屆二中全會,處決劉青山、張子善,治理淮河,消滅吸血蟲等影片、照片、報紙、文件等曆史資料,采訪了16位分別和上述事件有關的當事人,如:延安農民趙子明、楊在林、雷誌富;黨內高級幹部曾任華北局書記劉瀾濤、曾任衛生部第一副部長、黨組書記徐遠北;西柏坡紀念館副館長賀文迅、河北公安廳和河北高級人民法院檔案人員劉海陸、韓麗;曾任毛澤東機要秘書高智、江西省委接待處服務員王惠英、護士長吳旭君等。過去的故事,雖然已經是曆史,但是由於當事人有深切體會,從懷念的視角敘述,許多故事又使人極為感動。護士長吳旭君說“來中南海開會的書記,毛主席隻給每人吃一碗麵條”;江西省委接待處服務員王惠英敘述:1975年,主席病得很厲害……在江西接待處828所,恭恭敬敬向服務員敬了一禮……這些背景材料,通過他們的回顧和生動的敘述,不僅再現了曆史資料的真實和價值,而且客觀生動地表現了毛澤東的人民觀,反映了毛澤東同人民群眾的心心相印的關係,展示了毛澤東一切為人民、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中的偉人品格。
毛澤東是平民,也是領袖,是凡人,也是偉人。正是他平民的意識,構築了他領袖的基石和地位,而作為領袖,也有著普通人的喜怒哀樂、生老病死。《毛澤東》第十二集《晚年歲月》有一個細節,講述了毛澤東在做完白內障摘除手術眼睛複明以後,很久沒有看電影的他,於1976年春節看了一部電影《難忘的戰鬥》。當看到解放軍入城受到人民歡迎的場麵時,抑製不住自己的感情,淚流滿麵,泣不成聲。《走近毛澤東》從人情和人性的角度充分展現了領袖獨特的性格和情感。例如他吃飯的時候也會“咂吧”嘴,他見人就給人讓煙,還給客人布菜;他還會遊完泳以後光著膀子跟老百姓坐在一起抽煙聊天;他累了也會坐到土坎和鐵軌上休息;他也會好奇地看非洲卡翁達總統夫人手上的象牙手鐲;1973年,中國共產黨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閉幕時,年邁的毛澤東因腿疾而站不起來;1975年12月31日晚上會見了美國前總統尼克鬆的女兒朱莉和女婿戴維,毛澤東體力不支,交談時不得不將頭靠在沙發上。這些情景都讓人感到,毛澤東有著和普通人一樣的情感世界和生老病死。
曆史上關於偉人的愛情生活,書上多有記載。白居易的一首《長恨歌》千古流傳,為我們展開了一幅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畫卷,那麼作為領袖毛澤東有沒有普通人的感情世界?《毛澤東》第十一集《領袖家風》中通過對楊開慧紀念館工作人員的采訪,講述了一段毛澤東與妻子楊開慧的情感故事,反映了毛澤東起初關於愛情的苦悶。《詩人毛澤東》第三集《愛情之歌》中,通過毛澤東的三首詩作《美人·枕上》《賀新郎·別友》和《蝶戀花·答李淑一》,從詩的角度解讀毛澤東與楊開慧的感情經曆、生死別離。毛澤東詩詞中寫愛情的作品,相對來說是比較少的。在那樣的時代,毛澤東更多的是思考人民的疾苦,思考中國人民的福祉。為了中國革命,他承受著家庭親人蒙難的陣痛,負載著革命戰友英勇犧牲的悲傷,忍受著“高處不勝寒”的寂寞與孤獨。從他的詩中,也可以看出毛澤東作為一個普通人的愛情世界進入到一個領袖的情感世界的心路曆程。
從以上例證,可以看出毛澤東出生平民,具有強烈的平民意識,為人民服務的獻身精神使廣大人民感激不盡,衷心擁護。毛澤東痛恨社會存在階級差別、貧富懸殊及種種不平等不合理的社會製度。毛澤東從不貪圖個人安逸享受,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他崇高的人格力量震撼了每個中國人的心,他一生時刻都掛念著勞苦民眾的溫暖和疾苦。當他麵對勞動群眾的貧窮和痛苦時,往往控製不住自己漫流的淚水。毛澤東一向在生活上嚴格要求自己,十分艱苦樸素。他穿的衣服往往是補了又補,直到無法再補時還舍不得扔掉。飯菜掉到桌子上,拾起來即放進嘴裏,他與人民同甘苦共患難的平民意識,使他贏得了人民的衷心愛戴。毛澤東處處把人民看做“上帝”,始終認為人民是曆史的創造者,是推動世界曆史前進的動力。“群眾是真正的英雄,而我們自己卻往往是幼稚可笑的。”
在中國,從來沒有一個國家管理者真正以平等的姿態看待過老百姓,因此誰把老百姓當人看,老百姓就把他當領袖敬仰。毛澤東把人民看做上帝,使長期受封建等級製度歧視而自卑的人民感激不盡,人民也把他當做“上帝”“救星”一樣來崇拜。一沙一石堆砌起來,築起了山的巍峨;滴水細流彙集起來,造就了海的壯闊。平凡之中孕育著偉大,偉大之中包含著平凡,領袖心中有人民,人民心中愛領袖,這就是曆史的辯證法。
第二節 革命戰士毛澤東與軍事統帥毛澤東
毛澤東是一位偉大的戰略家、軍事家,在世界戰爭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使解放軍廣大將士崇拜不已。在反“圍剿”戰爭中機動靈活的戰術,在四渡赤水戰鬥中聲東擊西、迂回包抄的戰術都反映了毛澤東高超的戰略戰術。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的軍事指揮藝術更是爐火純青、出神入化,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他指揮120萬人民軍隊,以“小米加步槍”摧枯拉朽、風卷殘雲般地擊潰了400多萬擁有美式裝備的國民黨反動軍隊。1950年,毛澤東冒著極大的風險決定出兵朝鮮,直接與世界頭號超級大國美國對抗。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再次證明了毛澤東的遠見和英明。對毛澤東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解放軍指揮員無不敬佩仰慕。毛澤東作為世所罕見的“沒有摸過槍,沒有受過傷”的常勝將軍以及他堪稱東方一絕的軍事理論使他贏得了解放軍指戰員的高度信任和忠誠。
然而作為軍事統帥的毛澤東,也同樣有著普通戰士走向成功所經曆的風風雨雨,坎坎坷坷。《毛澤東》第三集《曲折之路》談到毛澤東大小經曆過20次挫折。1927年9月9日,秋收起義的部隊打出了工農革命軍的旗號。但是攻打長沙的計劃接連受挫以後,毛澤東率領部隊上了井岡山,在井岡山建立了中國革命的第一個農村根據地。遠在上海的中共中央認為毛澤東在秋收起義過程中犯了軍事投機主義的錯誤,還認為他所率領的軍隊經過的區域裏,沒有執行殺土豪劣紳的政策,最後對他作出了組織上的處分,開除了他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撤銷了他的湖南省委委員職務。直到後來,在朱德、毛澤東井岡山會師以後所召開的紅四軍一大會議,毛澤東才又當選為紅四軍軍委書記。
毛澤東的坎坷起落始終聯係著中國革命的潮漲潮落、迂回曲折。《詩人毛澤東》第七集《戰地黃花》為我們講述了毛澤東革命道路上的四次挫折。1929年6月紅四軍經過一夜奔襲,第三次打下龍岩。就在這裏,來自紅四軍內部的一場爭論,使毛澤東在黨內遭到了第二次挫折。爭論的焦點主要是黨領導軍隊和如何在軍隊開展工作問題。當時毛澤東的正確意見沒有被采納,毛澤東的前委書記被選掉了。毛澤東第一次離開了他親手創造的紅軍,外界沒有了毛澤東的消息。國民黨的報紙甚至發出了一個號外,稱“匪首”毛澤東被“擊斃”山中。遠在莫斯科的共產國際,也鄭重其事地發了一則一千多字的“訃告”。直到古田會議時,才再次選舉毛澤東為紅四軍前委書記。1931年11月7日,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瑞金開幕。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宣告成立,毛澤東被選舉為臨時中央政府主席,但在以軍事鬥爭為中心的年代,政府主席並非要職。這時他頭上還扣著一頂右傾主義的帽子,並失去了紅一方麵軍政委的職務,毛澤東第三次在黨內遭受了政治上的挫折。毛澤東當選臨時中央政府主席不久就和賀子珍到東華山養病,後被周恩來請下來攻打漳州,勝利之後恢複了他紅一方麵軍總政委的職位。但是好景不長,1932年10月上旬,蘇區中央局在寧都召開會議,指責毛澤東反對打贛州,是對中央奪取中心城市的消極怠工。撤了毛澤東的職,又讓他回後方工作。這是毛澤東在黨內受到的第四次挫折。這期間,毛澤東的軍事地位常常在戰士與首長之間起落。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以後,許多同誌認識到毛澤東決策的正確性。1935年1月,召開了遵義會議,決定增選毛澤東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後毛澤東擔任了前敵司令部政委,和周恩來、王稼祥組成了三人軍事指揮小組,決策紅軍的軍事行動,由此確立毛澤東的軍事統帥地位,曆史就從這裏開始轉折。長征途中可以看到,毛澤東拄著拐杖,和戰士一起行軍宿營,為了保存實力,毛澤東率領紅軍進行了史無前例的二萬五千裏長征。
《毛澤東》第七集《胸中百萬兵》中講到遵義會議後,當毛澤東重新獲得軍事指揮權時,紅軍麵臨的是國民黨一百五十多個團,幾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毛澤東憑借一條赤水河,靈活用兵,寫下了他平生的得意之作,這就是戰爭史上著名的四渡赤水。
《走近毛澤東》講到,從1945年開始,氣勢恢宏的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勢如破竹。這時候,解放戰爭已經進入最後的決戰關頭。毛澤東也從陝北東渡黃河,住進了河北省平山縣一個叫西柏坡的小村莊。震驚中外的三大戰役,就是在這裏運籌決策的,毛澤東把他的軍事指揮藝術發揮得淋漓盡致。遼沈戰役打響以後,毛澤東的眼光便盯住了錦州,因為它像一根扁擔,一頭挑著東北,一頭挑著華北。1948年10月,毛澤東果斷決定,對長春采取圍而不打的方針,讓林彪率部南下攻取錦州。與此同時,蔣介石也命令範漢傑死守錦州。是,一場你死我活的錦州戰役就這樣打響了。然而,僅僅用了31個小時,挑起國民黨東北和華北兩大軍事集團的扁擔便折斷了。人民解放軍活捉守將範漢傑部下九萬人,東北的大門關上了。為了一座孤城,蔣介石賠了部隊,還喪失了戰機。後來,毛澤東這樣評價這場戰役:如果當時蔣介石果斷地放棄錦州,西撤華北,同傅作義軍事集團連兵一處,我們的仗就不好打了。人們在總結毛澤東的軍事指揮藝術時感歎道:戰爭指揮藝術的高下,關鍵是看指揮員有沒有眼觀全局、運籌帷幄的戰略胸懷。這就是革命戰士毛澤東的追求,這就是軍事統帥毛澤東大智大勇的氣度和浪漫情懷。
第三節 政治家毛澤東與理論家毛澤東
毛澤東在坎坷的革命曆程中長期代表正確的意見。在中國革命屢遭挫折陷於低穀的時候,是毛澤東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逐步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也開始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第一次飛躍,開辟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立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正確的革命道路。在革命實踐過程中毛澤東寫了大量的理論著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矛盾論》《實踐論》《戰爭和戰略問題》《論十大關係》等,如盞盞明燈,照亮了中國人民前進的道路,指引了中國的革命和建設。所以說毛澤東不僅是一個致力於社會活動的政治家、也是一個善於把革命實踐活動上升為理論的理論家。
政治家首要任務是創建國家,治理國家。而要達此目的,既要有長遠的戰略眼光,又要從實際出發,以實事求是的態度進行卓有成效的工作,來實現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毛澤東》第四集《艱難的探索》中講到,從青年時代起,毛澤東就懷著極大的熱情走進了中國的農村社會。他曾指出:“閉門求學,其學無用。欲從天下國家萬物而學之,則汗漫九垓,遍遊四宇尚已。”又說:“農事不理,則不知之稼穡之艱難,休其蠶織,則不知衣服之所自。”1917年暑假的時候,他與同學從長沙出發到各個縣和地方,進行農村調查,途經寧鄉縣、安化縣等五個縣和地區。冬天,毛澤東又與蔡和森一起到瀏陽縣進行社會調查。通過這些調查研究,了解當時社會上的許多情況。毛澤東認為要了解中國,就要深入社會,了解實際,才能學到書本上所學不到的知識,取得實踐經驗。1927年夏,同時在國共兩黨中負責農民運動的毛澤東回湖南考察湘潭、湘鄉、衡山、醴陵、長沙五縣,三十二天,行程七百多公裏。這次考察,使毛澤東認識到中國革命若沒有農民參加,革命就無法實現,並提出立即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通過調查,完成了《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
“以現世幸福為鵠的者,政治家也。”毛澤東正是以謀求祖國富強,人民幸福為目的的,並在其實踐中,總結經驗,上升到理論的層次,從而實現政治家和理論家的辯證統一。毛澤東在他讀書筆記中寫道:“我之界當擴而充之,是故宇宙一在我。”並說古代的仁人誌士“有殺身亡家而不悔者矣。”並評論說:“彼仁人者,以天下萬世為身,而以一身一家為腕,唯真愛天下萬世之誠也,是以不敢愛其身家,身家雖死,天下萬世固生,仁人之心安矣。”從這些話中,可以看出毛澤東作為革命家、政治家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毛澤東還指出,要想謀求人民的幸福,國家的強盛,沒有槍杆子是不行的。《走近毛澤東》談到1927年4月,蔣介石在上海叛變革命。長沙一個叫許克祥的小軍閥,隻用一個團的兵力,就把湖南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鎮壓了。這就是當時震驚中外的“馬日事變”。由此,毛澤東看到沒有槍杆子的被動和悲哀。是,在武漢召開中共的“八七會議”上,毛澤東曾說:“從前我們說孫中山專做軍事運動,我們則恰恰相反,不做軍事運動專做農民運動。須知政權是由槍杆子取得的。”毛澤東的這句話,後來被概括為“槍杆子裏麵出政權”,成為了中國共產黨走向勝利的一個根本戰略。1927年9月9日,秋收起義的部隊打出了工農革命軍的旗號。但是攻打長沙的計劃失敗了,毛澤東沒有按照中央的指示繼續攻打長沙,率領部隊上了井岡山,在井岡山建立了中國革命的第一個農村根據地。後來毛澤東經過實踐,逐漸形成理論,融會在著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
政治家要具有虛懷若穀的氣度,沒有永恒的敵人,而隻有國家的利益。“國事是國家的公事,不是一黨一派的私事”。在解決問題的策略中,毛澤東則從科學分析入手,實事求是出發。比如,在1936年冬的西安事變中,張學良、楊虎城扣押了蔣介石。事變初期的時候,中央包括紅軍將領,曾提出過把蔣介石交付國人審判的意見。毛澤東認為蔣介石在國民黨中的政治傾向屬於中派,中央也認為要先承認蔣介石在南京國民政府的領導地位,努力促成全國性抗日統一戰線的建立和促進全國性抗日戰爭的發動。這是集體討論的意見,由毛澤東最後下決斷。根據黨中央和毛澤東最後決定的精神,周恩來等中共代表在西安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活動,聯絡各方,團結各方,對於和平解決西安事變,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十年內戰由此暫時告一段落。在中國共產黨“七大”會議上,毛澤東依然團結王明,動員大家選舉王明成為中央委員,說王明是代表小資產階級思想的,中國小資產階級在中國是汪洋大海,我們現在對這一部分人還要團結。1945年重慶談判的過程中,拜訪了各界知名人士,就連戴季陶和陳立夫這樣的國民黨軍統特務他都拜訪了。毛澤東對在人民解放事業中作過貢獻的人不會忘記。北平和平解放以後,毛澤東對原國民黨高級將領傅作義也坦誠相待,並且按照傅作義的想法,安排他做水利部部長。
政治家要具有放眼世界的戰略眼光。毛澤東除了蘇聯沒有到過別的國家,這有著較為複雜的曆史原因,但這並不影響一個政治家依據自己國家的情況決定對內對外政策。《毛澤東》第八集《放眼世界》讓我們感受到政治家的另一個側麵。影片開始介紹了毛澤東在長沙圖書館學習的情景,圖書館的牆壁上有一幅世界地圖,毛澤東第一次看到這幅地圖並對它注視良久。天地是如此廣闊,“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雄心就此萌發;1936年,斯諾到訪延安,使得世界逐漸了解中國共產黨和其領導人;新中國成立以後,毛澤東在外交政策上那種“打掃幹淨房子再請客”做法,重樹了新中國的形象;1949年2月訪問蘇聯,重新簽訂條約,大批蘇聯專家到中國,為新中國打下了良好的工業基礎;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派中國人民誌願軍支援朝鮮人民政府,並戰勝了美帝國主義;毛澤東關於三個世界的劃分的理論至今在一些發展中國家仍產生著影響並推動發展與世界各國的外交關係。1972年2月1日美國總統尼克鬆正式訪問我國,從此打開了中美關係的大門,開創了外交工作的新局麵。在尼克鬆訪華後的一年裏,一共有二十個國家與我國建立了外交關係,其中西方國家就有十多個。
毛澤東在青年時代就舍棄家庭,進行革命實踐活動,成為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成為一名為黨內外所公認的政治家。他縱觀國內外風雲變幻,以其敏銳的觀察,生動的文風,親自寫下了具有遠見卓識的理論著作,成為指導中國革命實踐活動的綱領性文獻。
第四節 詩人毛澤東與哲人毛澤東
毛澤東是被外國人譽為“一個詩人贏得了一個新中國”的一代偉人,是曆史上少見的“詩人政治家和政治家詩人”。他在戎馬倥傯之中留下了幾十首雄奇壯麗的詩詞,證明他是無愧於這一讚譽的。毛澤東的詩詞不僅思想內容豐厚精深,氣勢磅礴,字裏行間洋溢著豪情壯誌,而且在藝術上既體現了中國傳統詩詞的精華,又不拘一格而富有創造性,“風騷獨絕,文情並茂,有一種氣魄宏大的藝術風格”。古今中外一切著名的政治家、國家領導者,沒有任何一個人能有毛澤東這種無與倫比的詩才。毛澤東一生寫了70多首詩,其中大部分詩是在馬背上哼成的,所以有人俏稱他為“馬背詩人”。他的詩完全是觸景觸事有感而發,絕不是無病呻吟、卿卿我我之作,有著豪放派的詩風。詩不在多而在精,文不在繁而在深。乾隆皇帝一生寫詩逾萬首,但很少有家喻戶曉之作,而漢皇劉邦的一首寥寥數十字的“大風歌”,卻成為千古絕唱。當代詩詞家柳亞子先生曾讚毛澤東的詩:“推翻曆史三千載,資助雄奇瑰麗詞”。山東大學教授高烹在讀了1963年12月出版的《毛主席詩詞》集之後,發表了一首《水調歌頭》其中說:“掌上千秋史,胸中百萬兵。眼底六洲風雨,筆下有雷聲。喚醒蟄龍飛起,掃滅魔焰魅火,揮劍斬長鯨。春滿人間世,日照大旗紅。”這首詞比較恰當地概括了毛澤東的詩詞創作。
《毛澤東》第九集《獨領風騷》先從韶山峰正在修建的毛澤東詩詞碑林的場景展開敘述,著重介紹了毛澤東的七首代表詩作,貫穿詩詞產生的時代背景,采訪了近十位對毛澤東詩詞藝術有深入了解的學者名人。這裏麵有法國前總統德斯坦、日本漢學家竹內實、冰心、臧克家、姚雪垠、吳祖光等,都對毛澤東的詩詞做了透徹的評價,尤其是對中央文獻研究室副研究員陳晉的采訪,他精練的概括了毛澤東詩詞的特點和創作高潮:“突出的創作特點,就是越是困難的時候,毛澤東越是處於逆境當中,他的詩情也高漲,因此創作高潮也分為這樣三個時期。第一個高潮是1927年大革命失敗到1931年第二次反‘圍剿’這四年時間。第二個高潮是1934年秋天到1936年到達陝北這一年多的長征前後。第三個高潮是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大躍進之後,中國受到嚴重挫折,經濟上混亂,國際形勢也不妙的時期。”毛澤東的創作成就和創作風格和他特殊的個性有關,同時也是和他一生從事的轟轟烈烈的事業不可分。詩詞創作貫穿了毛澤東的一生,人們從這些詩詞中感受到了一個特別的藝術世界和20世紀中國的曆史風雲。
《詩人毛澤東》以“毛澤東詩詞為展示視角”,於講述了並不為一般觀眾所了解的凡人毛澤東和詩人毛澤東。法國前總理富爾說得好:詩是了解毛澤東性格的關鍵之一。毛澤東一生酷愛以詩詞的形式抒發人生理想,他的詩詞在漫長的歲月中熏陶了幾代中國人。在詩人毛澤東的人生經曆以及他的豪放雄渾詩句背後,蘊藏著鮮為人知的動人故事;在那些和諧美妙的詩韻之間,更蘊含著毛澤東情感深處的喜怒哀樂。拍攝時,毛澤東青年時代反映他“指點江山”青春抱負的作品、戰爭年代記錄他“馬背詩人”歲月的作品、新中國成立後描寫他領導黨和人民建設新中國曆程的作品,一一被巧妙地融進了專題片。同時並不隻是對毛澤東的這些詩詞做簡單的闡述和直白的詮釋,而是用形象的文學語言夾敘夾議毛澤東的故事和內心世界,用精美的畫麵構圖表現毛澤東詩詞的深遠意境,用豐富的影視資料再現毛澤東的個性風采。
毛澤東的詩是史詩,也是時代的詩。正是毛澤東那不平凡的人生經曆和豐富的人格素養,造就他別具一格的詩風,使典雅高古的舊體詩詞和中國革命的曆史風雲,緊密地融和在一起,真切地寫照了在中國革命洪流中昂揚進取的人格精神,形象地反映了中國革命和中國建設的壯闊場景。由《毛澤東》第九集《獨領風騷》和《詩人毛澤東》可看到毛澤東作為詩人的詩格、詩風。毛澤東的那些氣貫長虹的詩詞,如同一條五彩繽紛的長長畫廊,把人們,也把毛澤東自己,引向中國革命和建設波瀾壯闊的奇峰異景之中。毛澤東的思想和人格,還有他的詩詞,已經彙入到中華民族的精神長河,成為了一個民族的意誌、情感和文化象征。
作為哲人,毛澤東思維是敏捷的、清晰的、深沉的。在1937年至1938年延安期間,他花費了大量的時間為自己的思想和馬克思主義尋找哲學基礎。閱讀和消化了大量翻譯過來的俄文哲學著作。斯諾回憶了1936年夏天的一個晚上他采訪毛澤東時的情景:當時一個客人給他了幾本哲學方麵的新書,“於是毛澤東就要求我改期再談,他花了三四夜的功夫,專心讀了這幾本書,在這期間,他似乎是什麼事不管了。”毛澤東在延安創辦了一個研究院。他經常到這個研究院講課,既講軍事戰略,也講哲學。毛澤東的哲學著作是在長期革命實踐活動中不斷讀書和推理,又經過在研究院演講而形成的。最著名的著作是《實踐論》和《矛盾論》。
毛澤東的哲人思想也反映在他對個人的生死觀上,《走進毛澤東》中講到進入晚年的毛澤東,對於人的生老病死是非常曠達的。閑暇時他同身邊工作人員聊天說:“人總是要死的,毛澤東是人,所以毛澤東是會死的。”他還說:“我死了可以開個慶祝會,你就上台去講話。你就講,今天我們這個大會是個勝利的大會,毛澤東死了,我們大家來慶祝辯證法的勝利。人如果不死,從孔夫子到現在,地球就裝不下了,新陳代謝嘛。”
作為詩人,毛澤東的詩詞融革命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為一體,有著文學家的形象思維和想象,同時兼具哲人的嚴謹;作為哲人,毛澤東有著嚴密的邏輯推理和思辨,同時兼具詩人的浪漫。
第四章 解讀的敘述者與敘述方式
第一節 敘述者的多元化
紀錄片中的敘述者就是文本中的“陳述行為主體”“聲音或講話者”。景秀明所著的《紀錄的魔方——紀錄片的敘事藝術研究》認為紀錄片的敘述層次分為外部層次和內部層次,相應的就出現了外敘述者是第一層次故事的講述者,內敘述者也就是內部層次故事的講述者。
所謂敘述層次,瑞蒙·凱南解釋說:“一個人物的行動是敘述的對象,可是這個人物也可以反過來敘述另一個故事。在他講的故事裏,當然還可以有另一個人物敘述另外一個故事。如此類推,以至無限。這些故事中的故事就形成了層次。按照這些層次,每個內部的敘述故事都從屬於使它得以生存的那個外圍的敘述故事。”
景秀明認為就紀錄片來說,往往是有若幹敘述層次的,但是敘述層次不應該像文字藝術那樣複雜,因為影像是一種“一次過”的藝術。因此他把敘述層次分為外部層次和內部層次。外部層次又稱“第一層次”,指包容整個作品的故事;內部層次又稱第二層次、第三層次……乃至第N層次,指故事中的人物講述的故事、回憶等。
相應的就出現了“外敘述者是第一層次故事的講述者”。從以上所述的幾部文獻紀錄片中,外敘述者就是以編導為中心的攝製組。由於攝製組的不同,講述的內容和角度也有所差異。如《中國出了個毛澤東》是以李振羽為中心的攝製組,《毛澤東》(1993年)是以劉效禮為中心的攝製組,是從為毛澤東立傳的角度解讀毛澤東。《詩人毛澤東》是以蘇子龍、高峰為中心的攝製組,是從詩的角度去解讀毛澤東的心路曆程。《走進毛澤東》則是以艾辛為中心的攝製組,主要抓住毛澤東的性格魅力和人民性來“走近毛澤東”的。外敘述者通過對曆史事件及人物經曆的“情景再現”和“虛擬扮演”以及解說、采訪、彙編和影像製作手法控製著整個故事的講述。紀錄片創作主體不同,外敘述者的多元化,使觀看者具備了解毛澤東的多種途徑。這是從不同的紀錄片來說的,就同一部紀錄片來說,則存在著不同的內敘事者。內敘述者的多元化也讓觀看者體會到毛澤東豐富的人生,多樣的個性魅力,從而認知毛澤東,認知時代。
“內敘述者也就是在故事第二層次、第三層次······乃至第N層次講述故事的人。”一般來講,親曆見證事件的口述者、文獻影像的製作者都屬於內敘述者。比如《毛澤東》(1993年)中采訪的美國前總統尼克鬆、前國務卿基辛格、法國總統德斯坦、加拿大前總理特魯多、日本前首相福田赳夫、讚比亞前總統卡翁達等十七位外國原政治首腦;曾在遵義會議上做過李德翻譯的伍修權還有毛澤東的戰友薄一波;毛澤東的親屬李敏、李訥和毛新宇;毛澤東的“故交”李淑一、羅章龍、易禮容;五位毛澤東生前的身邊工作人員徐濤、吳旭君、王宇清、周福明、吳連登等,這些都是親曆見證事件的口述者;還有《毛澤東》中以往影像資料中人物和影像資料的製作者,如毛澤東在延安寫作電影資料、1973年“十大”電影資料、1965年毛澤東會見斯諾的電影資料、1966年“文革”毛澤東檢閱紅衛兵的資料片、1967年5月1日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看林彪講話的電影資料、1970年10月1日毛澤東與斯諾在天安門的電影資料,這些資料中的“毛澤東”和資料製作者。在這裏“毛澤東”是以行為作為故事的內在敘述者,影像的製作者則屬於以往影像的“外敘述者”,但它被置於《毛澤東》中,又屬於內敘述者。
外敘述者作為總的敘述人而言,內敘述者是臨時敘述者。在故事的敘述中,內敘述者處於被外敘述者監督的位置。雖然隻不過是外敘述者的簡單的“代言人”,但觀眾可以通過影像,對內敘述者在敘述時候的語氣、神態、語言本身等具體信息判斷外敘述與內敘述者的微妙關係,判斷話語所蘊涵的意味。比如《毛澤東》第十一集《領袖家風》采訪李訥:“我覺得他給我們最大的財富就是他對我們的教導,這種精神上的財富是最寶貴的,這是我們一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有人曾經說過,當年你父親要求你那麼嚴格,你覺得幸福嗎?甚至還有人問你恨不恨他?我說你怎麼會提出這樣的問題,我愛他還來不及呢!他那是真正的父愛。他愛我,真的!”從整個話語來判斷李訥對父親毛澤東有著深厚的感情,並且體會毛澤東與眾不同的父愛。但從她一句不經意的話“甚至還有人問你恨不恨他?”可以看出,還存在著另一種看待毛澤東的觀念,這種內敘述者的話語提供了觀眾更多的想象空間,從而對外敘述者敘述話語的可信性進行判斷、產生質疑,並起到一定的監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