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憶,最憶是杭州。”
——白居易
城市頭銜:武林、臨安、天城、最女性化的城市文化特色:西湖文化、水鄉文化、江南文化沒有比杭州更令人銷魂的城市了。杭州為何如此令人銷魂呢?是西湖的濃妝淡抹,還是靈隱的雲林禪深?最深層次的原因,還是文化;杭州可謂三分山水,七分文化。事實上,此靈隱非彼靈隱,而“造化鍾神秀”的西湖也早已不僅僅是一泓清水。“朝看吳山山橫,暮看吳山山縱”,杭州無處不浸染著江南文化的風韻,於山水中靜靜流淌的文化總可以在不經意間讓人癡迷。
在今天看杭州的文化,更多是體現在杭州的一些有特色的博物館上,茶葉、絲綢、官窯、中藥、剪刀、印學等都有相應的博物館,也可以說在全國是獨一無二的。在那裏買紀念品,一般來說不會上當,而且紀念品都是可以實用的,如絲綢茶葉等。名人的舊居故居更是數不勝數。像鬱達夫的風雨茅廬,現在則是在大學路的派出所裏,據說正因如此才得以保護。不過大量的舊居故居都是在西湖風景區內,讓今天的人羨慕得不得了。近代商聖胡雪岩的故居最近也開放了。
事實上,所有這些都是跟水有關的,好像都是從水裏打撈起來似的,因為杭州的祖先生於斯杭州的文化也誕生於此。
杭州,是一個注定與水結緣的城市。既然連弘一大師出家也要選在虎跑這樣一個會噴出泉水來的地方……所以說水邊的杭州也就是這個意思,因為它自古太滋潤了,所以有西湖歌舞幾時休的諷喻。其實在今天看來,西湖歌舞就永遠不要休了吧,人間天堂,怎麼能沒有歌舞呢?但也正因為是在水邊,杭州也就少了點堅硬的東西,但你又不能說她柔得沒有一點骨頭了,在她自古繁華和嫵媚的最深處,世俗以它強有力的寬容,包容了整個杭州,就像西湖經過疏浚已經連著錢塘江一樣,而錢塘江是要奔向大海的。
然而,包括餘秋雨在內的文化人都批評過杭州的文化。大意是說文化積澱得太凝重有點化不開去了,因為景點的每一地每一處,無不都是文化的積澱。更有甚者,有人批評杭州沒有帝王之氣,理由是杭州也是七大古都之一,也是曆史文化名城,卻缺少一種大的氣魄,相比於北京南京和西安,杭州的確是秀氣了一點,但這又不是杭州的錯。杭州的確是史跡遍布文化滿地,但是杭州的曆史和文化跟帝王將相幾乎無甚大緣,多的是文人騷客的楊柳岸曉風殘月和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不過批評總是有道理的,西湖周圍一片黑的時候,你會說這像是個死城了無生趣,亮燈工程後又說太亮了,西湖的詩意都沒有了;房子低一點就說要不要現代化了?高一點呢破壞景觀……現在雷峰塔在重建了,錢王祠也要建了,西湖博覽會每年一次地開,杭州人覺得這也蠻好,一點也不感到有什麼凝重,照樣過他們的日子。這就是杭州人的氣度了。
總的看來,杭州是個悠閑舒適的地方,盛產才子佳人,藝術家多而商人少。杭州真正的商人差不多都是從周邊地區外來的。他們向往杭州,拚命融入杭州,一旦與杭州融為一體了,商人因子減少,藝術因子增多,以至於富不過兩代……這種外與內、富與貴、異與同、得與失、榮與衰的生生不息的演替與輪回,都沉澱為一種文化,浸泡在西子湖水裏,彌漫在驛外斷橋邊,縈繞在靈隱寺的晨鍾暮鼓之中……。
與那些氣勢恢弘的大都市相比,杭州確實像一個小家碧玉,但她作為一個安身立命的地方,真是再美不過了。正如許多人發自於內心感歎的:“杭州這個城市實在是太人性化了!”以至於,問起許多溫州人、義烏人、東陽人等杭州周邊地區發財致富的人們的奮鬥目標時,他們常常說得很具體,比如:送孩子到杭州上學,到杭州去養老、到杭州去安居,……以至於杭州房地產市場購買力出人意料的強,皆因外銷市場在其中占了很大的成份,來自於周邊廣大的富饒地區的人們紛紛雲集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