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七閩之地(2 / 2)

大凡聽到閩南話的人沒有不皺眉的。無論是福州話,閩北話還是閩南話,與普通話相距何止十萬八千裏!但福建話的難懂和複雜還不僅是相對普通話而言。閩南話的範圍略廣一些,包含了廈門、漳州和泉州的絕大部分地區和龍岩、漳平市區;其次是福州話,又叫閩東方言,涵蓋二十多個區縣;再其次是閩北話、莆仙話、客家話和閩中話。但即便同屬福州語係,平潭、福清和福鼎、霞浦之間相互之間已難交流;而閩北語係中,浦城話、邵武話和建甌話更是天壤之別。甚至同一個縣說兩三種話,比如建陽市,東片以水吉鎮為中心說建甌話,西片以麻沙鎮為中心,說邵武話。在福建旅行,有時是僅僅翻過一座山或趟過一條河,便感覺語音迥異。所謂“百裏不同風,十裏不同音”,正是閩地的生動寫照。

可是這些形形色色的方言其實正是我們漢族老祖宗的語言,是不同曆史時期的中原古音在當地的落戶。由於福建山蠻重疊,交通阻絕,人們往來不便,與外界的交流甚少,這些中原古音便以孤立和封閉狀態存在。相比較而言,中原一帶卻因民族間連綿不斷的戰爭,人員不斷變遷同時也帶來語言的不斷變化,大部分古音早已失去。一個有趣的現象是,這不同時期的中原語音卻在僻遠的福建的各個角落像活化石一樣存在著。即在今天,無論是福州話還是閩南話,有些語言習慣還能和河南固始縣某些偏僻鄉村至今保存的河洛古音遙相呼應。比如稱“天亮”為“天光”,“下雪”為“落雪”,“老頭子”為“老貨”,“老婆”為“老馬”等等。至於稱“筷子”為“箸”,“房子”為“厝”,“夜晚”為“暝”,“鐵鍋”為“鼎”,“剪刀”為“鉸刀”,更是保留了古漢語的韻味。

於是這不同時期的中原古音在連綿起伏的丘陵間,形成了一個個孤立而且封閉的方言湖。

而在方言湖中,是帶有更小的方言島,它們的形成也頗有情趣。如明正統年間,閩北爆發了鄧茂七領導的農民起義,朝廷派出一營禦林軍前往鎮壓。後來這支軍隊就長期在南平駐留。至今,南平城關仍講一種與周邊語言迥然不同的南平官話。再如長樂洋嶼有一個遠近聞名的“旗人村”,村民都是當年入閩清軍的後裔。現在,這裏的村民說的還是一口純正的滿族話。

這樣複雜多樣的方言,難怪外地人如聞天書,如墜雲霧,不知所雲。

福建人總喜歡在“閩”字上做文章,說福建人關在門裏是隻蟲,而一旦跳出門外便成了龍。誠然,舉凡閩籍大政治家、大企業家、大學問家都是走出福建後才成就斐然。因此,福建學子總是紛紛走出省門,闖蕩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