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頭銜:侯官、院士之鄉、榕城
文化特色:閩越文化
在中國近代史上,福州有過光輝燦爛的一頁。這裏湧現出林則徐、沈葆楨、嚴複、林紓、薩鎮冰等一大批時俊,因此有“晚清風流屬侯官(福州)”之說。在當代,福州還是我國著名的“院士之鄉”,福州籍的兩院院士居全國之首,更被世人傳為美談。60年代,福州又連續3年在全國高考中奪冠。由此可見福州學風之盛。
而在外地人眼裏,普通的福州人身上還帶著鮮明的地域特色。過去,隻要一說到福州人,便會想起福州人的“三把刀”。這“三把刀”就是菜刀、剪刀和剃刀。也就是說福州人最擅長廚師、成衣師和理發師這三種職業。且不說閩菜為我國八大菜係之一,福州廚師美名遠揚,閩菜特級大師強曲曲、強木根曾是人民大會堂國宴的掌勺人。而在全國各地乃至海外開餐館、服裝店和理發店的福州人,更上一層樓者數不勝數。這種典型的地域性職業特點,不僅與人們的生存環境有關,與人群的性格特點也有很大關係。
“三把刀”適應性強,易於謀生,這或是福州人敢於闖天下的勇氣所在。但與江浙人甚而閩南人相比,福州人做大買賣的不多,大商號、大商人更是鳳毛麟角。這應當是基於福州人明哲保身、不願冒風險而又過分算計的性格特點。閩劇中有一出戲,叫《依順哥燭蒂》,十分生動而深刻地刻畫出一個典型福州人的真實形象。依順哥是一家絲線店的小老板,為人忠厚、樸實,但工於計算,三十幾歲尚未娶到合適的妻子。一天他在收賬途中遇到寡婦春香,見她溫柔賢慧,而又家境貧寒,便托街坊道士嬸前往說媒迎娶。不料6年後,春香的原配陳春生從海外回來了,要尋回自己的妻子。依順哥不肯,於是二人告到海防廳衙門。由於春香難以在二人中取舍,官府便設計叫春香詐死,然後讓依順哥和陳春生選擇,或領走一具屍體,或領取一包銀圓。關鍵時刻,依順哥動搖了,選擇了銀圓,結果回家打開一看,隻是一條燭蒂。依順哥因小失大,成為千古笑柄。依順哥當然不可能概括所有的福州人,但依順歌的性格在普通福州百性中有一定的代表性。對個人得失斤斤計較,而又不肯承擔任何風險,當然難有大進取、大收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