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頭銜:最溫馨的城市、海上花園、婚禮之城在1956年鷹廈鐵路沒有通車之前,廈門還隻是一個孤懸在台灣海峽旁邊的小島。當這一年建成的集美海堤將她與大陸聯接起來之後,廈門島慢慢地變成了中國這個大家庭的一座漂亮的海上花園。
雖然廈門從1980年開始就成為中國的經濟特區,但這座城市的商業氣氛一直並不濃厚,很多內地人因為廈門成了特區便期望來此大賺一把,但一部分性子急的人很快轉到了別的地方去,而另一部分留下來的人很快發現,這不是一個賺錢的地方,而是一個最適合安家的地方。
建國以來的幾十年中,廈門始終是一個“海防前線”城市。20世紀80年代以前國家幾乎沒有在這個地方投下過一分錢,這種保險做法的一個結果。是廈門從來都沒有發展大工業的機會,但同時另一個好處卻是廈門的工業汙染比其它絕大多數中國城市都要少得多。廈門是中國最早向公眾發布空氣質量周報的城市之一,前一段時間,她開始公布空氣質量日報。把家安在這樣的地方,隨便什麼時候推開窗戶,一眼就能看見蔚藍的天和湛藍的海,迎麵吹來的風中甚至有植物的味道——能讓人享受這種福份的城市,在中國還屈指可數。
所有到過這座城市的人都會認同廈門是一座“海上花園”這一說法,不是因為這裏植物種類繁多,而是因為她很小、很安靜、很幹淨、很溫馨。舊城就這麼大,南方沿海城市特有的建築物都非常漂亮、精致,城裏也就這麼些人,看上去彼此都像街坊鄰裏似的。
閩南人本來是很豪爽的,但自從上個世紀一些洋人和有錢的中國人在鼓浪嶼建起了他們的一大群別墅後,人們慢慢地覺得,大聲吆喝有失斯文,所以白天你走在鼓浪嶼那些彎彎曲曲、高低起伏的馬路上時,你幾乎聽不到任何聲響,但入夜以後,你可以聽到從一些法式、英式和西班牙式洋房的窗戶裏傳出的優雅鋼琴聲,沒有任何噪音——因為鼓浪嶼是沒有汽車的,甚至連自行車都不允許上島。
的確,與北京、上海、廣州相比,廈門的近代化和現代化曆程雖然充滿戲劇性,但人們的反映卻可以“平淡”論之。從海島漁村到通商口岸,從海防前線到經濟特區,如此之大的變化,如此強烈的反差,卻似乎並未引起什麼大的動蕩。廈門人似乎不需要在思想上轉什麼大的彎子,就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所有這些突變和滄桑。
廈門人特別熱愛自己的城市,就像熱愛自己的家,他們建設自己的城市,也像建設自己的家。在廈門,出門乘車、購物、打電話,都極其便利,而且車費和電話費也不很高。各個路口,都豎有設計精美圖文並茂的路牌,告訴你到某某地方去應該如何行走,而這某某地方也許不過近在咫尺。公共汽車來了,大家平靜而有秩序地前後門上中門下,上了車也不搶座位,給老年人讓座位則幾乎成為人們的日常習慣。在學校或單位,師生、同學、同事之間,除必須加以頭銜之外,一般都稱名而不稱姓,親同一家。無論老頭子,抑或小夥子,都可以這樣親切而自然地稱呼自己的女同事,而不必考慮對方是一位小姐,還是一位夫人。
廈門可能是目前中國經濟發達地區中保持串門風俗的少數幾個城市之一。逢年過節,廈門人會把自己的外地同學或同事請到家裏來圍爐而坐,使他們體驗到一種家庭式的溫馨。
問題並不在於廈門人和廈門政府做了些什麼和怎樣做,而在於他們這樣做時的那種心態。許多作家都注意到,廈門人無論是在建設自己的城市,還是在維護自己的城市時,態度都十分自在、自如、自然,就像是在裝修和打掃自己的小家和住房。這種從容乃至安詳,無疑來自對自己城市的“家園之感”。恰恰是這種“家園之感”,使得他們不必依賴糾察隊或罰款員的監督而能自覺保持街道的一塵不染和車站的秩序井然。也正是這種“家園之感”,使他們像德國人服從內心道理律令一樣,不做有損自己城市形象的事情。
這種把自己城市當作自己小家來看待的“家園情懷”,也許就是廈門人有別於其他城市人最突出的城市社區特征。對自己家鄉的偏愛,大約是人類一種共同的情感,但似乎隻有廈門人,才把“唯我廈門獨美”的情緒表現得那麼隨意,那麼自然,那麼漫不經心,那麼理所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