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仙遊兩縣古屬興化郡,所以莆仙人又稱興化人。興化雖隻兩縣,語音卻自成一統。興化人的性格也與其他閩人截然不同。興化地少人多,過去經濟不夠發達。但興化人自古以來就有發憤讀書的好傳統。“地瘦栽鬆柏,家貧子讀書”是興化人家最喜愛的對聯。因此,這塊小小的地方走出過不少科學家、作家和教授,被稱為“文獻之邦”。為了生存,興化人的足跡遍及全國以至海外,他們特別能吃苦也特別精明,因而有“中國的猶太人”之說。
興化人最善於赤手空拳打天下,他們就是天生的買賣人。對興化人而言,天下幾乎沒有他們辦不成的事。比如湄洲灣邊的忠門鎮有19萬人口,人均不足四分耕地。這裏人擅長做蒸籠,過去他們靠肩挑蒸籠叫賣行走江湖。可是,曾幾何時,數萬忠門人闖進京城,一舉占領了北京的木材市場。他們還紮寨京城建立了赫赫有名的木材村,成了京郊四大村之一。每年春節,在北京打工的興化人居然是包了專列回閩探親。這種氣魄,不能不讓人對興化人耳目為之一振。
興化人也有弱點,他在外十分團結,隻要是興化人一碰麵,不論是否有外人在場,一定是說興化話;一個單位裏如有三五個興化人,則必然聚在一塊、玩在一起,如同兄弟一般。但在本土,興化人之間卻有一個不太團結和愛告狀的壞名聲,這或許是他們人口過於密集且又過於精明的緣故吧。
唱“愛拚才會贏”的晉江、石獅人80年代,隻要走進閩南的晉江和石獅,就會聽到大街小巷到處都回響著“愛拚才會贏”的閩南語歌聲。可以說,這兩地的經濟是伴隨著這首激昂的歌曲騰飛的。晉江和石獅本屬一家,今天的石獅市便是從晉江分出來的四個鄉鎮。但早在70年代末,石獅便名揚天下,那是由於這裏猖獗的小商品走私活動。台灣產的電子表、尼龍傘和布料通過漁民海上走私進入石獅,而後又連綿不斷地從這裏流向全國各地。晉江之出名則是當年轟動全國的“假藥”案。可以說,兩地的發展史上都有一段不太光彩的記錄。
但是經過20年篳藍褸路的奮鬥,當年這兩個閩南小城鎮已發展成兩座新興工業城市,進入全省四強,而晉江更是位居全省縣市經濟榜首。
這兩個在經濟上頂呱呱的城市,改革開放前卻是窮得叮當響的地方。這裏土地貧瘠,水資源缺乏,隻能種紅薯。過去每年國家要下撥大批“救濟糧”。兩地的巨變與這裏人們特殊的性格有很大關係。石獅人有一個著名的信條:隻要有5元錢能擺個花攤就不去給別人打工——他們特別想當老板,也因此成長起一大批老板。常使剛到石獅的外地人難以相信的是這些穿著人字拖鞋、滿臉土氣的漢子,卻一個個都頂著總經理的頭銜。他們還有一句口頭禪:輸贏笑笑。他們尤其不怕挫折。有人說,石獅人口袋裏隻要有100元錢,就敢做10000元的生意。的確,這裏許多企業家創業之始,全部家當還裝不滿一籮筐。石獅人不僅敢拚能掙,勇氣十足,性格更是豪爽。他們並不特別有錢,但對社會公益事業的讚助卻能夠慷慨解囊。石獅市每年一度的籃球賽,其讚助商隻是一位小建築隊的包工頭。而為了維持球賽的經費,他已將原先賺下的四套單元房賣掉了三座,他卻始終堅持不懈。
相比之下,晉江人除了石獅人那種敢拚的勇氣外,還多出幾分精明。他們有做生意的傳統,有不少家族還是阿拉伯商人的後裔,像居住在陳埭鎮的丁氏。而安海鎮自古以來就是閩南重要的商貿集鎮。隻要有政策,晉江人從事商業活動簡直如魚得水。晉江人在海外的大實業家很多,他們團結愛鄉的精神也特別突出,對家鄉的發展起了非常重要的提攜作用。
在福建西部還居住著人數眾多的客家人。這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有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和獨立的方言係統。他們營造的土樓文化,吸引了中外遊客的濃厚興趣。
福建人在家是隻蟲,而出門便成了龍。福建人早年在青山綠水間長大,最是自然、淳樸,最具生命的活力。等積蓄了滿身的衝勁,然後便外出闖世界,不斷地汲取世間的養料,讓自己變得更強大。但似乎他們對家族有著強烈的歸屬感,鄉土情結很濃,各個大學裏最興盛的老鄉會,大概就是“福建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