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婊子養的”一句,有時也不一定是、甚至多半不是罵人,隻不過表示一種語氣,甚至隻是一種習慣用語,表達一種口氣,什麼意思也沒有。比方說,武漢人稱讚一本書或一場球賽好看、一場遊戲或一件事情好玩,就會興高采烈地說:“個婊子養的,好過癮呀!”誇獎別人長得漂亮或事情做得漂亮,也會說:“個婊子養的,好清爽呀!”甚至當媽媽的有時也會對子女說:“你個婊子養的”;或者說到自己的兄弟姐妹,也會說“他個婊子養的”。池莉小說《不談愛情》中吉玲的姐姐們就是這樣相互稱呼的。每到這時,吉玲媽就會不緊不慢滿不在乎地提醒一句:“你媽我沒當過婊子。”想想也是,武漢人這樣說話,如果仔細算來,豈非自己罵自己?不過武漢人既然“什麼娘都敢罵”,當然也就敢罵自己的娘。一個連自己的娘都敢罵的人,當然也就所向披靡,沒人敢惹。
確實,武漢人的敢動手,也是全國有名的。“文革”中,他們可是連江青的特使都打了。因此,正如全國都有點厭惡上海人(但不害怕),全國也都有點害怕武漢人(但不討厭)。討厭而不害怕,所以調侃上海人的笑話小品不少;害怕而不討厭,所以諷刺武漢人的笑話小品不多,盡管背地裏也不少嘀咕。
其實,武漢人不但脾氣大,而且“禮性”也大。武漢人說話,一般都會尊稱對方為“您家”
(吵架時例外),相當於北京人的“您”,實際上也是“您”字的音變,讀作nia,和nin相當接近(武漢話之屬於北方語係,此即證明)。不同的是,武漢話的“您家”還可以用於第三人稱,比如“他您家”,相當於“他老人家”。同樣,一句話說完,也總要帶一個“您家”,作為結尾的語氣並表示尊敬,也相當於北京人的“您哪”。北京人講究禮數,開口閉口,每句話後麵都得跟個“您哪”:“多謝您哪!回見您哪!多穿點衣裳別著了涼您哪!武漢人也一樣:”勞為(有勞、偏勞、多謝)您家!好走您家!明兒再來您家!你說禮性大不大。
這個口頭語如果用於稱呼,用於後綴,不會混亂。而武漢人則不論是“您”還是“您哪”,通通都是“您家”。結果就鬧出這樣的笑話來。一個武漢人問:“您家屋裏的豬養得好肥呀,麼時候殺您家?”對方答:“明兒殺您家。”兩個人都很客氣、講禮,但結果卻好像兩個人都挨了罵。
所以,武漢人盡管也會“損人”(準確地說是“挖苦”),卻更喜歡痛痛快快地罵人。罵人多過癮呀,不用“您家”長“您家”短的,一句“婊子養的”,就什麼意思都明白了。
武漢人雖然十分講禮(隻限於熟人),卻並不虛偽。相反,他們極為憎惡虛情假意、裝模做樣的做派,稱之為“鬼做”。
武漢還有一句罵人的話,叫“差火”。所謂“差火”,也就是不上路、不道德、不像話、不夠意思、不懂規矩、不好說話、愛挑毛並做事不到位等意思的一種總體表示。因為做飯如果差一把火,就會煮成夾生飯,所以差火又叫“夾生”,也叫“半調子”。在武漢話裏,“他個’板馬‘蠻夾生”、“他個’板馬‘蠻差火”,或“莫差火”等等,意思都差不多。夾生飯不能吃,半調子不好聽。一個人,如果不好說話,不好相處,不夠意思,就會被認為是差火、夾生,他在武漢人中間也就很難做人。那麼,什麼人或者說要怎樣做才不“夾生”或不“差火”呢?
第一要“仗義”,第二要“大方”,第三要“到位”。武漢人很看重朋友之間的友誼,真能為朋友兩肋插刀。一個人,一旦有難,找武漢的朋友幫忙,多半能夠得到有力的幫助。如果你是他們的“梗朋友”,則能得到他們的拚死相助。武漢人所謂“梗朋友”,相當於北京人的“鐵哥們”。
和武漢人交“梗朋友”,說易不易,說難不難。說不難,是因為武漢人對朋友的要求並不高。他們一不圖名,二不圖利,隻圖對脾氣、夠意思。說不易,則因為人家是“梗的”,你也得是“梗的”。在武漢人看來,交朋友就得“一根燈草點燈——沒(讀如”冒“)得二心”,不能“碼倒搞”(做假)、“詐倒裹”(吹牛),更不能“抽跳板”。
“抽跳板”也叫“抽跳”。它有“過河拆橋”的意思,但比“過河拆橋”內容更豐富。“抽跳”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朋友搭好了跳板,因為講義氣,讓你先上,然而你上去後卻把跳板抽走了,害得朋友上不來;二是你答應給朋友搭跳板,甚至已經搭了,但臨到朋友準備上時,你卻把跳板抽走,害得朋友希望落空,而且想補救也來不及。顯然,無論哪一種,都是差火、夾生、半調子,簡直不是東西。嚴格說來,“抽跳”已是背叛。如果竟然出賣朋友,則叫“反水”,那就會成為一切朋友的公敵,最為武漢人所不恥,連“婊子養的”都不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