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武漢(2)(2 / 2)

照理說,武漢人這個要求並不高。

不錯,不吹牛、不扯謊、不抽跳、不反水,這些要求是不高,隻能算作是交朋友的起碼道德要求。而且,不但武漢人會這樣要求,其他地方人也會這樣要求。所以,能做到這些,還不能算是“梗”。所謂“梗”,就是完整地、全部地、無保留地把自己交給朋友,包括隱私。這就不容易了。但武漢所謂“梗朋友”是有這個要求的。至少,當你的“梗朋友”有事來找你幫忙時,你必須毫不猶豫和毫無保留地全力以赴,連“哽”都不打一個。

“打哽”,也就是“爽朗”,武漢話叫“唰喇”。對於一個武漢人來說,“唰喇”與否是極為重要的。它不但意味著一個人夠不夠意思和有沒有意思,甚至決定著一個人會不會被人看得起。比如你對一個武漢人介紹另一個人說“那個人一點都不’唰喇‘”,這個武漢人的眼裏馬上就會露出鄙夷蔑視的目光。

“唰喇”的本義是“快”。比如要求動作快一點,武漢人就會說“搞’唰喇‘點”。要求決定快一點,也會說“搞’唰喇‘”點。是不要拖泥帶水、猶猶豫豫,是心理上的快而非物理上的快。所以“唰喇”就是“爽朗”、“爽快”。武漢人讀作“唰喇”,不知是爽朗、爽快一詞的音變,還是一個象聲詞――書翻得很快,唰喇;箭射得很快,唰喇;衣襟帶風,出手很快,也唰喇。不過,從武漢人“該出手時就出手”的性格看,我懷疑那是拔刀子的聲音。快則爽,叫“爽快”;爽則朗,叫“爽朗”。爽朗是武漢人性格的核心。也就是說,如果要用一兩個字概括武漢人的性格,那就是“爽朗”。爽朗之於武漢人,猶如精明之於上海人。

精明是上海人的族徽,爽朗則是武漢人的旗幟。上海人崇拜精明,因此有一係列鄙夷不精明者的詞彙,如戇大、洋盤、阿木林、豬頭三、脫藤落攀、搞七廿三等。武漢人崇尚爽朗,也有一係列批判不爽朗者的詞彙,如夾生、差火等。此外還有“扳俏”。所謂“扳俏”,也就是北方人說的“拿把”,亦即沒來頭和沒道理地擺譜拿架子。別人給他四兩顏色,他就當真開個染房。朋友有事來找他,也要打官腔,或者扭捏拿把不肯痛痛快快答應。這時,武漢人就會既憤怒又輕蔑地說:“老子把他當個人,他倒跟老子扳起俏來了。”

現在的武漢人整體的心態有些失落,南方發財、北方當官,西部開發更是沾不上政策的優勢,武漢人隻好提中部崛起的口號,生怕從此陷落。

武漢當然是在進步,尤其近年來變化很大。文明程度提高了,當然脾氣也就不那麼火爆了;另外也許還有長期受冷落的原因吧,委屈得沒有脾氣了。因為在中國新一輪的改革開放高速發展中,武漢市不是東部,也不是西部,不是北方,也不是南方,所以一直享受不到最優惠的政策。在曆史上曾經輝煌過的武漢無法不自卑,武漢人現在黯然神傷地自嘲說:現在武漢還真不是個東西(東部西部)了!

不過武漢人的火爆也就是刀子嘴豆腐心,與武漢人打交道往往是不打不成交。在武漢呆久了,你就會發現武漢人心挺好的,好起來可以對人掏心掏肺,兩肋插刀。我在武漢也受過許多欺負,從前坐公共汽車跑月票,被男人推擠下車是經常的事情,後來就習慣了。

武漢人率性、衝動,骨子裏有一股楚文化的浪漫氣質,沒有了知音,就可以把琴摔了;覺得世道太不公平了,就可以跑上山去打遊擊。湖北有一個村子叫做將軍村,家家戶戶都出了將軍。打下新中國的江山,湖北人是絕對的主力。

武漢文化的特點就是沒有自己的特點,這是謙虛的說法;不謙虛呢,應該說武漢文化的特點就是擁有中國所有大城市的特點。武漢位居中國中部,接待的是南來北往的客,吃的是天南地北的菜,什麼衣服好看就穿什麼衣服,喜歡誰就認誰。衝撞之後是包容和改造,拿來之後成為自己的主義。

湖北潮濕的氣候,冬冷夏熱的季節,造成了湖北人的火暴性格,而道家文化的潛在影響,又使湖北人為人韜光養晦,不愛顯山露水。湖北人相比別的地方的人有個特點,隻要是湖北人認準了的事情,湖北人極舍得吃苦,頭懸梁,錐刺骨,這樣說一點也不誇張;他們執著於做事,沉迷於這一件事情所帶給他的無限樂趣之中;他們兼具楚人的蠻氣和靈氣,聰慧好勇,有“九頭鳥”之名,出了不少文人武將。省會武漢乃九省通衢,自然風光優美,有山有江有湖,在中國大都會中也算首屈一指。湖北自古出美女,王昭君即是一例。在武漢,漂亮女孩不少,雖然一口武漢話顯得很“土”,但說起普通話來,卻柔媚多姿,別有一種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