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湖湘文化與湖南人精神(1 / 3)

中國如果是希臘,湖南當做斯巴達;

中國將為德意誌,湖南當做普魯士;

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死盡。

——楊度

“中國”亡不亡,要看湖南人,那麼湖南人憑什麼?還從追溯她的曆史文化源頭說起。

早在舊石器時代,湖南境內便發現有古人類活動的遺址。可考的古代湖湘文化的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據現有的考古資料,湖南境內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已發現有900多處,分布的範圍包括今澧水中下遊和洞庭湖區的澧縣、安鄉、華容、臨澧,沅水中上遊和湘西區的常德、桃源、辰溪、靖州、麻陽、湘水、資水中下遊和湘中區的長沙、株洲、汨羅、平江、益陽,以及湘東區的瀏陽、湘南區的郴州、永興、安仁、桂東等地。經測定,這些文化遺址證明湖南在新石器時期至少已經曆了距今8250年至9100年的“彭頭山文化”,距今6900年至7200年的“皂市下層文化”,距今6500年的“大溪文化”,距今5000年的“屈家嶺文化“和距今4400年的”長江中遊龍山文化“五個發展階段,並且通過上古傳說中的炎帝南徙葬於酃縣和舜帝南巡葬於九嶷山的故事,也可知那時的湖南與中原有著一定的聯係。

湖南在新石器時代的全部文化積澱到了青銅器時代,便都融入到逐漸形成的楚文化之中。楚文化即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文化。楚在當時被周人稱作荊楚、荊蠻,因其立國在荊山一帶,開發較晚。楚的地域轄現今的兩湖,都城在丹陽。楚國爭霸時的地域,曾西到陝西,東到安徽,北到河南。

楚文化孕育於夏、商時期。其時也是中原文明沐澤兩湖的時期。考古材料顯示,湖南受中原文化影響,到商代才漸趨明朗。主要表現是在青銅鑄造方麵。商人的青銅鑄,在商代中期已傳至湖南北部,商代晚期傳至湖南中部和整個湖南。

西周時期,在湖南境內仍表現為中原文化與土著文化互相依存影響的局麵,繼續存在著地區性和民族性的差異。其時湖南文化雖然還很滯後,生產、生活工具仍以石器、陶器為主,但青銅器的數量已較前越來越多,並且湖南也能鑄造出帶有地方特色的青銅器具來。

楚文化大約形成於春秋戰國中期,它融合了周邊地區的異族文化,特別是吸收了中原文化的精華,加上楚人博采眾長、因時變革的創造,從而形成了具有楚地諸民族特色的新文化,這種文化一經形成,便立即向四周輻射。

楚文化無疑成為後來湖湘文化的源頭。據古文獻記載,湖南原為越人和“蠻”、“濮”等民族的居住地。春秋戰國時,隨著楚國的征湘,楚人、巴人等楚國境內的民族便相繼進入湖南,並逐漸成為湖南境內的主體民族。湖南原土著民族的耕作水平相對低下,楚人入湘後,一方麵征服和統治著湖南的土著民族,一方麵也推廣了較為先進工具和技術,使得湖南地區的農業、林業、牧副業、手工製造業和商業等都有了一定的進步和發展。從湖南各地挖掘的楚墓看,鐵製農具包括鋤、鏟、斧、刀、削等已被普遍使用,糧食生產除種粟之外,還廣泛種植稻米、麥子、豆類等。用來祭祀亡靈的有牛、羊、雞、鳧等家禽,有鵠、鴻等獵物,有鱉、龜等水產,還有甘蔗、蜂蜜、椒、薑等農副產品和經濟作物。手工製造品包括有各種各樣的銅鏡、漆木器、竹器、琉璃器以及絲織業品。商業流通領域出現了貨幣蟻鼻錢,即銅貝,還有黃金貨幣。表明當時的商品經濟已有相當的發展。商業的發展也促使了湖南各地城市的興起。如澧水流域的雞叫城、沅水流城的黃楚城,湘水流域的長沙城等等。其中以長沙城最有代表性。到目前為止,僅長沙地區所發掘的春秋戰國楚墓即達3000座,發掘材料表明,戰國時期的長沙已是楚人聚居、人口稠密、手工業和商業都相當發達的城市。

楚人不僅與湖南的土著民族共同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楚國在春秋時代,已是較早實行封建郡縣製的國家。在征服湖南的土著民族後,即在湖南設縣任尹,封君封邑。無論郡縣或者封邑,都必須向楚王室繳納貢賦。對原居住湖南各地或新遷入的楚人或巴人,都一律按土地征收實物地租與田賦。

很明顯,湖湘文化也就是湖南人的文化。湖南人有什麼特別呢?如果從湖湘文化的特色來談及湖南人的精神特色,也許別有風味。

湖南人個性強。毛澤東、朱鎔基以及龍應台、黃永玉等偉人,繼承人和各路豪傑,是不是都極有個性?湖南人在各自的領域裏往往都是個性很強的人。這個特點在湖南本土可能不一定很明顯,但在外地就很突出。

緣由何在?湖南有句土話,叫“霸蠻”。又霸又蠻,這才能張揚個性。湖湘士人並無一般書生那種柔靡、纖巧之風,總是充滿著豪邁、剛勇之氣,既能著書立說,又能用兵打仗,紮得硬寨,拚得死命,兼書生意氣和武俠豪氣而有之。所以湖南人做起事來說起話來,不但堅韌不拔,而且痛快淋漓,往往一下子就把事做到了位。你還在拐彎抹角咬文嚼字,他那裏已經一把辣椒放了下去。這種傳統其實也就是湖南人務實、奮鬥的傳統。陳獨秀曾經列舉王船山、曾國藩、黃興、蔡鍔四個人的經曆,用來證明湖南人具有奮鬥的精神。王船山避居山野,甘於清貧,在極端艱難條件下,深究儒學的治學與做人之道,致力於曆史文化遺產的批判與繼承,居然寫出了800餘萬字的激人奮發、教人進取的鴻篇巨製;曾國藩與太平天國對抗,常常是紮硬寨、打硬仗,屢敗屢起,百折不撓;黃興戎馬一生,身經百戰,每每置個人安危於不顧,終成為開創中華民國的一代元勳;蔡鍔隻活了34歲,卻幹了兩件驚天動地的大事:一是領導了辛亥雲南光複,一是發動了護國討袁。此四人的確表現了湖南人注重實幹、勇於擔當事、自強不息、勤勉樸實的奮鬥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