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湖湘文化與湖南人精神(2 / 3)

在湖南,“士乃囂然喜言兵事”,“無湘不成軍”,幾成傳統和特殊的社會風氣。近代的“湘軍”亦名聞天下。

有名的安慶爭奪戰就突出體現了湘軍驍勇善戰。曾國荃率領湘軍精銳,團團包圍安慶,深溝固壘,挖築雙層長壕,外層拒援軍,內層困守敵。太平軍為解安慶之圍,在英王陳王成、忠王李秀成率領下,在湖北連破黃州、德安、孝感、隨州、雲夢、黃梅、薪州等地,直撲武漢;在江西連破吉安、瑞州、吉水、新塗、永豐等地。曾國藩自己身陷祁門,幾次險遭被俘殺身之禍,但他始終咬緊牙關,不分安慶之兵,不撤安慶之圍。他以打死仗,“打掉門牙和血吞”的拚死之心,咬住關鍵處,曆時一年多的血戰,安慶攻克,太平軍自此陷入難以挽回的困境。此後,李秀成雖攻占了江浙大片土地,並再破江南、江北大營,卻仍然無補於安慶失守後的戰略大局,太平天國終被鎮壓。

由此可見,湖軍在鎮壓太平天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即使在曾國藩之後,左宗棠曾率部分湘軍精銳,於1876-1878年,討平了從浩罕入侵的阿古柏,收複了祖國新疆的大片河山。1881年,曾紀澤以左宗棠的武力為後盾,經過艱苦卓絕的外交鬥爭,又從沙俄手中索還了伊犁。左公所寫“大將籌邊人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裏,引得春風度玉關”之詩,其情其景,頗得後人敬仰。其收複新疆之周密籌劃、精細運算,製定的“層遞灌運”、“緩進急戰”戰略,靈活機動地調整發揮,左公收複新疆之“五年計劃”,可謂成竹在胸。

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左宗棠、彭玉麟全力支持湘軍宿將王德榜,配合老將馮子材,取得震驚中外的諒山——鎮南關大捷。此役導致法國茹費裏內閣的垮台。左宗棠73歲高齡,親赴福建前線督師,指揮防務,先後遣王侍正和湘軍水師名將楊嶽斌,乘木帆船冒險偷渡台灣海峽,增援孤島血戰中的台灣軍民,其反侵略,護衛國土的神聖壯舉,終為湘軍增添了一段光榮的曆史。

左宗棠年輕時即自稱“亮白”,以諸葛亮自居,後又自稱“文章西漢兩司馬,經濟南陽一臥龍”,委實有些自誇,且自視甚高。可“曆古以來,書生戎馬,而兵鋒所指,東極於海,西盡天山,縱橫軼蕩,未有如宗棠者也。”確也展現了他非凡的軍事才能。

中國近代最著名的軍事家蔡鍔,曾認真研究了曾國藩、胡林翼的軍事思想。1911年蔡愕在雲南任協統,為訓練官兵,輯錄了影響極廣的《曾胡治兵語錄》。“語錄”分為十二部分:一將才,二用人,三尚誌,四誠實,五勇毅,六嚴明,七公明,八仁愛,九勤勞,十和輯,十一兵機,十二戰守。每一部分前麵,蔡鍔都加了按語,畫龍點睛地指出要點,並結合中外軍事理論的發展變化,分析、研究,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後來,《曾相治兵語錄》曾是黃埔軍校的主要軍事教材。正如周恩來所說:“蔣介石辦黃埔,是以《曾》及《拿破侖》為之先的。”。毛澤東很小就熟悉許多湘軍的掌故,他的名字“潤之”就是湘軍二號人物胡林翼(胡潤之)的字。而毛澤東在湖山東山學堂讀書時,就批讀過《曾文正公全集》。朱德早在雲南講武堂就深受蔡鍔影響,並在蔡鍔的直接領導下,參加過雲南起義和反袁護國兩次革命戰爭,被任命為護國軍旅長。

其實,說起來,大批湘軍將領多是從“一介書生”、“布衣寒士”而投筆從戎的,其“司馬九伐之威”,以殊勳生擁位號,死而受溢者數百人。而成千上萬出身農民、經受了戰爭鍛煉的湘軍中下級軍官和士兵,卻在湘軍解散後紛紛加入哥老會。正如《湘軍兵誌》所言:“辛亥革命,哥老會與同盟會聯合,就把清皇朝推翻了。當年曾挽回過清皇朝國運的湘軍,如今竟然做了清皇朝的掘墓人。”

在中國的近現代史上,湘人一直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挽救清朝危機的“中興名臣”,曾國藩、左宗棠位至軍機大學士,彭玉麟位至兵部尚書。整個湘軍係統中,位至總督者15人(其中有4位非湘籍,包括為曾國藩保舉的原湘軍幕賓李鴻章等);位至巡撫者14人;位至布政使、按察使、提督、總兵、參將、副將、州、府道員的不可勝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