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長沙(2)(2 / 3)

很明顯地,生活中離不開廣東人,又都對廣東人品頭論足。廣東為國家帶來了巨大的收益,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還不是東部地區帶動西部地區的發展?經濟意識是廣東人與生俱來的。廣東有發達的工業,有較好的稅收業績。廣東人有許多其他省份的人無法企及的天份,他們與其他省份的人們一起和協的相處。

“東西南北中,發財到廣東!”這句話反映的是廣東有錢可賺和廣東人熱衷於賺錢兩層意思。前者是客觀環境,後者是主觀精神。在廣東人的意識中,隻要國家不亂天下太平,多撈點銀紙比什麼都重要,也比什麼都安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是廣東人的口號,而是他們的內在要求和行為準則。

有個報載統計數據很顯示廣州人的體麵:4月份全廣州人均收入1079元,你咋舌不咋舌?事實上,許多廣州市民月薪都不足千元,但他們習慣“炒更”,幹副業,接私活,或身兼多職,於是才能贏得可觀的進賬和小康的生活水準。在廣州城郊,農民自己的地像變幻魔術,他們完全根據市場行情生產出效益,今年栽花卉,明年就把苗圃變成魚塘,再下一年可能又填了魚塘種上無公害蔬菜。在廣州國企,下崗的工人會去賣蔬菜開鋪麵做小本生意,或發揮一星半點的特長去教授兒童書法、辦技能班或自行創業。廣州人很少熱談政治,也很少對下崗或物價上漲乃至城建大動幹戈舉家遷徙做出強烈回應抗爭。廣州人有點“逆來順受”,化解和消受生存磨難與命運挫敗的能力極強,或許他們由來自始便以港人生活模式為崇仰範本,培養出一種趨利為核心的務實精神與商品意識濃厚的社會心理和群體觀念。

廣州的天河新城和環市高層建築群有“香港中環”的美喻,實質則是都市“白領粉領灰領和金領”們打拚競鬥的“廣州森林”。從一個公司最底層做起,積累數月的經驗馬上跳槽到另一公司漲高了薪酬;爾後再積累數月經驗又跳至一家薪酬更高的公司……層層遞進,永無休止——這是所有城市白領青年人在廣州的奮鬥軌跡縮影。在廣州工作,老板可以不看你的來路、地位、年齡、性別甚至學曆,他隻看你能否為公司帶來效益,這才是你所體現的價值。於是,在廣州打拚的所有事業中人或謀生中人,都不必著意於拚外表、拚穿戴、拚氣質、拚談吐、拚心計、拚人際關係、拚三親六戚……你隻需拚出自己的實力、特長,拚出你智慧的“市場”或商業實績,就等於打拚出了站穩廣州做“人上人”的夢想將來。

然而,在某些人眼裏,廣東人是改革開放至今最矛盾的一類。

沒有哪個省會像廣東一樣,在每個地區或市縣都有自己的文化和語言特色。以語言劃分,大體有潮州、梅州、廣州三大代表部落。潮州的轟轟烈烈在於一個“拚”字,梅州素以客家話聞名,是客家話最標準的地方,客家人獨有一種好客、勤勞、踏實的山村風格;廣州是廣東開放的標誌地,作為全國數一數二的大都市,是一個潮流尖端的形象。惟獨深圳,有人寓意是中國的“矽穀”,是一種兼容性的文化。三大代表部落坐落在廣東的南部和東部,而西部和北部像月亮繞著太陽轉,一般圍繞著南部和東部運轉。其中惠州人有幸因南海石化項目沾了光,便可以痛快地做人。

廣東夾在中國和西方之間,兼收並蓄。一方麵受引以為傲的五千年曆史影響,深深保留著古老傳統的思想;另一方麵睜開眼睛看世界,在西方文化的衝擊下,形成了“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一套觀念,雖說還沒成了反骨仔,卻也平惹不少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