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人離生活近,心裏有“舒適感”。也可能是因為平時競爭太激烈,所以一有機會就喜歡放鬆自己。這一點在廣州人身上最能體現出來。廣州人對拖鞋的專愛也許是全國之最。他們不僅可以趿拉著5元一雙的“真”拖鞋上街,還同時與國際接軌,由女士們作為時尚“呱嗒呱嗒”地登大雅之堂。其實,腳後跟是最不可招眼的部分,皮兒糙肉厚、褶子橫生,穿拖鞋豈不是暴露無遺?可人家愛拖鞋者說了,舒服!是啊,很多廣州人喜歡光著腳丫穿鞋,圖啥?舒服而已。
廣州人追求舒服在全國出了名。為了舒服,他們喜著T恤;為了舒服,他們愛穿波鞋(運動鞋);為了舒服,他們經常打的;為了舒服,他們桑拿、按摩、洗頭或沐足;為了舒服,他們逼得消費場所皆須裝空調;為了舒服,宴席不在家裏擺,要擺也會叫飯店送菜肴酒水來……為了舒服花錢,為了花錢搏命,這似乎已成廣州人的公共座右銘,進而形成頗有地方特色的“享樂文化”。
廣州的服務行業善於迎合這種心理。就拿享譽世界的“食在廣州”四個字來說吧,而今已不僅僅表明廣州人愛吃、會吃,還說明廣州有的吃。而後者又可細分為“任何時候有的吃”、“任何地方有的吃”和“任何人有的吃”三個含義。早茶、午飯、下午茶、晚餐和夜茶,末了還有宵夜,24小時可以不停地吃。
在廣州,有人的地方必有吃的去處。一個新興住宅區,樓還沒住滿,食肆酒樓先如雨後春筍般開了張,至於人流量大的商業區,供你吃喝的地方則多如牛毛。這是個自由平等的現代化城市,吃的樂趣各階層都有權享受。腰纏萬貫者可以出入“白天鵝”、“花園”或“國際”;普通白領可以去酒樓、食坊;至於學生或藍領,則可去價平量多的大排檔;即使是民工朋友們,也可以吃盒飯或者粥粉麵嘛!這些特性同樣可以體現在廣州其他各種消費行業,真正實現了第三產業“服務周到,方便千萬家”的承諾。追求舒適的廣州人刺激了服務行業的發展,而機製健全的服務業又肯定並鼓勵了人們的這種追求,二者合作愉快,皆成蒸蒸日上之趨勢。
總體說來,廣東人精明,善於享受生活,正因為經濟消費優於全國,反而追求樸素的生活,這是很明顯的發展趨勢。他們骨子裏充滿強烈的競爭意識,平日“河水不犯井水”,卻也很好發揚了“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思想。
縱觀改革開放的曆史和今天,就很容易發現:沒有廣東的中國,就沒有極具個性的、中國特有的經濟格局。
改革開放以前,外地人第一次進廣東,感覺往往都很強烈。第一是眼花繚亂,第二是暈頭轉向,第三是不得要領,第四是格格不入。你幾乎一眼就可以看出,這是一個對於你來說完全陌生的地方。它的建築是奇特的,樹木是稀罕的,招牌是看不懂的,語言更是莫名其妙的。
甚至連風,也和內地不一樣:潮乎乎、濕漉漉、熱烘烘,吹在身上,說不出是什麼滋味。如果你沒有熟人帶路、親友接站,便很可能找不到你要去的地方。因為你既不能看懂地圖和站牌,又顯然聽不明白售票員呼報的站名。也許,你可以攔住一個匆匆行走的廣東人問問路,但他多半會回答說“muji”,弄得你目瞪口呆,不明白廣東人為什麼要用“母雞”來作回答。即便他為你作答,你也未必聽得清楚,弄得明白。何況廣東人的容貌是那樣的獨特,衣著是那樣的怪異,行色又是那樣匆匆,上前問路,會不會碰釘子你心裏發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