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詩意的景觀與風情(2 / 3)

通渭溫泉

“景色溫泉隴上微,熟鵝亦煮沸油肥。憑爛不憤華清水,知是三郎有玉妃。”位於縣城西九公裏處熱水河穀中的通渭溫泉,曆來被視為一處百年神泉,吸引著天南海北的無數客人。俯瞰中心泉眼,俯瞰隱約可見的大大小小滑膩而有光澤的鵝卵石,恍惚在水中錯動。溫泉在地下20米深處,水溫高達攝氏113度,流出地麵的溫度達攝氏53.9度,水溫,壓力大,而且含有多種化學成分及放射性元素。經技術鑒定,通渭溫泉是非常理想的醫療高熱礦泉,對多種疾病有神奇的療效。

洮河流珠

發源於碌曲西傾山的洮河水,在冷地口入岷縣、渭源、臨洮,縱貫定西區境219公裏。洮河流珠,乃是隴上一大奇觀。洮河水在其上遊九巔峽飛流直下,形成很大的落差。初春時分,天氣乍暖還寒,飛濺的浪花因嚴寒驟然凝結成顆顆渾圓晶亮的冰珠湧入寬闊的洮河幹道,在河麵上相互碰撞,浮上去沉下來,沉下來又浮上去,恰似千萬斛晶瑩如玉的珠璣珍異合浦,奔湧成陣,以它閃爍著的光輝,將一條滾動的洮河水變成白玉的世界,蔚為壯觀。

隴中民間藝術

“花兒”

隴中雄渾古樸的山川釀造了具有獨特風貌的隴中文化,“花兒”就是其中最為絢麗奪目、光彩斑斕的藝術奇葩。“花兒”的演唱以及在民間傳統節日期間舉行的群眾性的盛大的“花兒會”,本身就是隴中乃至西部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曲調自由舒展,表現了隴中山川宏闊的氣勢和西部人的粗獷胸懷。每年農曆五月十七日和六月六舉行的岷縣二郎山“花兒會”和臨洮紫鬆山“花兒會”歌手如雲,為民間盛大節日。隴中“花兒”以洮岷“花兒”為代表,體現著西部人深沉而奔放的情懷與追求,已引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極大注意。

剪紙

傳統的剪紙藝術在隴原民間基本形成了三種流派。和手法粗獷、追求整體氣勢的河西剪紙、細膩雅致多以隱喻象征的隴東剪紙不同,流傳在岷江、洮河一帶的洮岷剪紙,以小花小草、小情小景、小構圖單畫麵居多,其對象往往是蟲鳥花草、瓜果蔬菜,著意精刻細琢,清晰纖秀,給人以清爽之感。在此基礎上,也發展成連接各個單體,追求一種整體效果的畫麵格局,突出表現在五顏六色、千姿百態的窗花貼紙上。通渭、漳縣、臨洮一帶農村還流傳“春葉子”的剪貼風尚,似形非形的圖案剪刻,迎風飄動,給節日增彩添色。

皮影

隴中皮影流行的影人多以牛皮、驢皮為主料刻成,透明鮮亮,俗稱“牛皮燈影子”。也有少數用羊皮刻製。影人以戲劇人物為主,造型優美,線條流暢,紋路疏密和諧,花紋圖案富有裝飾性,頗具唐宋壁畫的遺風。隴中皮影多以民間小曲小調演唱,在悠揚婉轉、扣人心弦的隴中小曲中,形成“一口道盡千古事,兩手對舞百萬兵”的活動藝術形象。皮影除了作表演,還因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繪畫雕刻、曆史文化、風土人情的發展史,已成為一種頗具收藏和欣賞價值的藝術精品。

小曲

有人定名為“隴曲”,形成於漢唐,興盛於明代。小曲和蘭州鼓子、隴東道情、秦安老調等一樣,是先民們流傳於故裏鄉間的一種特有的民間說唱文學。每年春節期間,更是小曲說唱者施展身手的好機會,皮影戲班子也多用小曲進行演唱和演出。隴中小曲語言俚俗幽默,風趣生動,方言土語,活潑自然,聲腔曲調質樸明快,通常一人演唱,眾人幫腔,有著鮮明的隴中特色和濃鬱的鄉土氣息,受到群眾的喜愛。通渭影子腔還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體係,在東西部民間音樂藝術中占有一席之地。

雲陽板

“雲陽板”是流傳於定西地區隴西縣的一種傳統民間舞蹈。每年農曆四月初八,隴西仁壽山舉行朝山盛會,全城男女老少傾城而出,四鄉農民接踵前來。會上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一隊隊在旗幡引導下揮舞著長板進行表演的“雲陽板”,亦稱“朝山隊”。隊員們頭束雙髻,頂戴紅花,披雲肩,係戰裙,著短褲,足登青線麻鞋,上綴一顆鮮豔的紅絨球,步履輕盈,裝束灑脫,五彩斑斕,儼若仙童。他們手執“雲陽板”表演。“雲陽板”俗稱“拍板”,長約3尺許,寬約二寸五,四片為一副,頂端用紅絲線串銅線拴係,利於活動。舞者雙手執板下端,排成雙行,兩人一列,作對稱式揮舞行進。旗幡前導,嗩呐吹奏,鑼鼓齊鳴,板聲鏗鏘,時而舞板對擊,如金戈齊鳴,時而舞板劃空,像彩虹飛舞。千百年來,這種鄉俗經久不衰,已成為隴中人民群眾自發的一種期盼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泰民安的活動。

改革開放後,隴西縣有關部門對傳統隴西“雲陽板”從道具、服裝、音樂、舞蹈等方麵進行挖掘整理,精心構思,精心編排,既保留了傳統特色,又去掉了迷信內容,使整個舞蹈更突出民族特色、西部風情和旱塬風韻。1994年8月,隴西“雲陽板”在第四屆中國藝術節期間演出受到好評,現已成為甘肅省大型慶典活動的保留節目之一。

民俗概覽

廟會

在隴中各縣,城隍廟、關帝廟、山神廟、娘娘廟、龍王廟、觀音堂,凡有廟宇的地方,大都有廟會。舊以敬神還願、祭祀神靈為主,日趨演變成一年一度的群眾文藝活動。其日期大都在農曆節日或神靈誕辰那一天。廟會之日,車水馬龍,人山人海,比肩接踵,熱鬧非凡。一般都要請來戲班子就地搭台演出,群眾也自發地以各種文化娛樂活動慶賀吉祥豐收。同時,廟會也成了農村物資交流的重要場所,是時商賈雲集,一派繁榮景象。隴中廟會最著名的有西岩寺、蓮峰山、嶽麓山、仁壽山等處,規模盛大,遐邇聞名,其時多在農曆五月中旬。

岷縣早市

岷縣自古就是通向四川和甘南的要道,長期以來“茶馬互市”構成了地方商業的一大特點,且在日趨活躍的商貿活動中形成了獨特的早市。天色未明,早市即始,各路客商、農民就將各種山貨、農具、皮張、布匹、藥材、木材、禽畜、花卉、柴草、糧食、麵粉、蔬菜、肉類擺在了小南門、大南門、牛營、輞子營、喇嘛廟、麵行街一帶。飲食攤點、飯館多在大南門、洪家橋一帶,以地方風味為主,有羊肉糊糊、羊肉雜碎、薑湯粉魚、醬牛肉、清湯羊肉、青稞燕麥甜醅、鹵麵和涼粉、釀皮、酥餅、家釀黃酒等。縣城居民、趕集山民、客旅商人擠滿一條小街,品嚐著自己喜愛的食品,交談各種見聞,互換商品信息。太陽冒花時,早市結束。

隴中罐罐茶

是隴中相沿成習的一種飲茶方式,一般流行於各縣農村,家家戶戶都有熬茶的小火爐和小砂罐,俗稱蛐蛐罐、催催罐、眼眼罐,各地不一。熬茶時,將茶葉置於砂罐後,注入清水,擱在火爐上,熬成色濃味香的茶汁,講究用“一條線”的方式傾入酒杯樣大的茶碗中,開始細細品味。因茶水沸騰前不時外溢,需用小木棒不時攪和,遂叫“搗罐罐”。多於早晨飲用,並伴以蓧麥、燕麥、青稞等磨成的炒麵和油餅作為茶點。每逢來客,首先以罐罐茶予以招待。

風味小吃

隴西醃肉

農曆十二月醃製,一般在“立冬”至“立春”期間。後腿味最鮮,稱“火腿”。用料為精鹽、花椒、小茴香,另加薑皮、桂皮、大香、蓽撥、良薑、砂仁、豆蔻等。隴西醃肉肥瘦相間,瘦肉燦豔似紅霞,肥肉晶瑩若瑪瑙。曆史上遠銷西北各省。伍修權《蘭州漫憶》讚稱“別有一番風味,與金華、雲南的比起來毫不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