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西臘羊肉
以肥壯閹羊為佳,先用膘期早的南山羊,後用肉味鮮美的北山羊,配料以桂枝、雲果為主,加薑皮、胡椒、小茴香、蓽撥、良薑、花椒、精鹽等。每年8月到11月為煮製良期。其特點不膩不膻,味鮮色豔,醇香可口,存放半月亦不變味,為佐酒佳品。
隴西金錢肉
與隴西醃肉、臘羊肉並稱“隴原三絕”,是曆史悠久的傳統珍稀名品。以驢鞭為原料,一般同醃肉一起煮製。肉熟切成薄片,中有小孔,形似銅錢,滋味鮮美,特具滋陽強精之功效。因其色彩紅豔若蝶翼,又稱“蝴蝶肉”。
通渭蕎圈圈
以開水燙蕎麥麵,拌小蘇打,調成糊狀,旋入特製的木勺,再浸入沸油鍋炸製而成。其形如鐲環,色如蟹肉,味帶天然之香甜,鬆軟可口,極具特色。
定西雀舌麵
“竹籬茅舍酬親友,漿水麵條味最長。”定西雀舌麵是隴中家常飯食漿水麵的一種,以扁豆麵為主,適當加入蓧麥麵,以水拌合,揉成麵團後擀成薄片,置陰涼處晾幹,再用精細工切成形若“雀兒舌頭”樣的米菱形小塊,下鍋煮熟後調進用幹鮮白菜、蘿卜、芹菜、野生苦苣菜釀製而成的漿水,佐以油潑辣子、韭菜、醃菜食用。味酸清冽,清暑解渴。
定西釀皮
將白麵團用涼水搓洗成汁,傾入蒸盤,置滾水鍋內煮熟後切成長條,佐以醋、油潑辣子、蒜泥等食用。金黃鮮嫩,柔韌滑膩,清新爽口。
臨洮石子鍋盔
采用洮河岸邊改河溝內等同珍珠般大小的石子,洗淨後倒在置於火頭的大鐵鍋內,拌以清油攪勻、炒燙,然後將揉拍成型的發麵團煨入石子中間直接烘熟。金黃色的石子鍋盔帶有明顯的石花,又香又脆,味道別致,且久存而不幹餿,可作幹糧,亦為家常飯食。
地方特色產品
洮硯
與廣東端硯、安徽歙硯、山東魯硯同為中國四大名硯。自宋代開采使用,深受曆代書畫家及文人的珍愛。其石出洮河上遊喇嘛崖至岷縣一帶峽穀地段,因河水湍急,采掘不易,極為珍稀。宋著《洞夫清祿集》雲:“洮河綠石北方最為貴重……得之為無價之寶。”洮硯石又名“鸚哥綠”,石質溫潤而堅密,發墨快而不傷毫,滋津貯墨不幹不腐,且因石造型,綠翠雅麗,並以石表帶“黃膘”者最佳。其除有實用價值外,還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
蚊香
臨洮蚊香曆史悠久,為清代貢品。是將當地上好的柏樹葉和榆樹皮細研成屑,盡其天然香質並摻以人造香料,並用傳統的中草藥配方混製而成。點燃一炷,香味馥鬱,彌久不散。用於驅除蚊蠅,殺滅病菌,清新屋內空氣,效果甚佳。
岷歸
古稱岷州的岷縣,地力陰濕溫涼,特別適應於中藥材的生長,素有“千年藥鄉”之稱。被稱為“岷歸”的當歸,已有1700多年的種植史,享譽全國及東南亞。岷歸主根細短,支根粗長,肉質肥厚,外皮呈黃棕色,幹後香氣馥鬱。“岷歸”可補可攻,有補血活血、止痛調經多種功用,為婦科要藥。“岷歸”在質量上居全國第一,數量上亦占三分之一。而今“岷歸”遠銷東南亞及歐美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被歐洲醫學界稱之為“中國的婦科人參”。
蕨菜
蕨菜,亦稱烏糯,屬蕨類植物,鳳尾蕨科多年生草木。幼葉可食,根莖含澱粉,可供食用和釀造,也可作藥用,其纖維還可製繩纜,有耐水耐溫的特點。據《甘肅通誌》記載:“蕨可作蔬,根可搗粉,首陽白蕨最有名。”這裏所指的“首陽白蕨”,就是古首陽縣(今渭源縣)的蕨菜。蕨菜色白質嫩,清香爽口,是上等的山珍佳品、酒席名菜。它不僅因為曾被商末周初孤竹國二子伯夷、叔齊隱居時采食,幾千年來被視為聖潔的珍品,也由於其本身的清香鮮美和防癌治癌的特殊功能而備受人們青睞。
蕨菜的產地在定西南部山區海拔二千多米的森林邊緣地帶。它的生長條件是氣候濕潤,空氣新鮮,土質則為鬆軟且含有豐富營養的森林腐質土。蕨菜的生長速度快(晚間嫩芽出土,第二天早晨就可長到二十多公分),采折期短(一般在立夏後開始,芒種期結束)。每當這時,當地林區的男女老少背簍提籃,踩著朝霞折嫩蕨,歡聲笑語溢滿山林。尤其在洮河流域的臨洮、渭源、岷縣及漳縣的部分山區,村民們一邊采蕨菜,一邊漫“花”對歌,使采蕨菜活動充滿了詩情畫意。蕨菜除滿足隴中人民的需要外,還被運到沿海地區和日本、韓國等地,受到中外客人的歡迎。
漳鹽
據《中國鹽業史》記載:“原渭州、隴西漳縣鹽井鎮有鹽井,創辦於秦朝時代,距今兩千年。”千百年來,勤勞的漳縣人民一直掘井熬鹽,世世代代賴此為生,有“室井汲玉”之說。漳鹽不僅味道鮮美,口感極佳,而且還因含碘適中,可醫治甲狀腺腫大等地方病。據省地礦局勘探,漳鹽的儲藏量在5000萬噸以上。關於漳鹽治病還有一段美麗的傳說:相傳在很久以前,有一富戶,老兩口膝下隻有一個女兒。此女質姿嬌美,聰靈可愛,不料卻在及笄之年脖子上長了個大癭瘤。她的父母親又愁又急,女兒自己也憂心如焚。一天清晨,女兒發現屋後山坡上有一層白如霜雪的粉末,用手指一沾,送到唇邊一舔,卻是一種鹹中帶香的味兒,她便輕輕拂了一掬,悄悄地和在水裏、飯裏服用。日子一久,癭瘤一天天萎縮變小,最後終於愈平了。從此,這種白色粉末,也就是現在的漳鹽便成了人們做飯時必用的佐料。新中國成立後,漳鹽有了較快的發展,地方國營平板鍋鹽廠和如今西北最大的精製鹽業企業——甘肅真空鹽廠,年產精製碘鹽3萬噸,產品質量達到了國家規定的一級品標準。
地毯
是選用甘肅土種優質羊毛為原料,春、秋毛按比例搭配,用手工精細編織而成的具有悠久曆史和民族風格的高級裝飾品。其特點為拉力強,彈性大,耐磨性好,洗後色澤愈加鮮明,再配以新穎、美觀、層次分明、形象逼真的花紋圖案,使其特點更加突出。定西地毯長期以來漂洋過海,出口創彙,享有盛譽。1987年在定西建成甘肅無紡織地毯廠,在國內首家引進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奧地利、德國、英國丙綸無紡織地毯、寬幅大提花裁絨地毯、凸花裁絨地毯生產線,產品一舉成為甘肅名牌,並與傳統手工工藝地毯齊頭並進,比翼雙飛。飲譽全國的“二鄉”
通渭:書畫藝術之鄉
處在渭河北岸支流牛穀河中上遊的通渭縣,是東漢著名詩人秦嘉、徐淑夫婦等古代優秀人物的故裏。長期以來,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通渭人以書畫作為表現感受的載體,城鄉村野處處散發出書畫藝術的幽香,營造出了濃烈的藝術氛圍,被人們稱為“通渭現象”。通渭人的書法作品風格多樣,蘊涵著傳統的技藝和不斷的創新意識。美術作品又有別於陝西戶縣、天津楊柳青的農民畫、風俗畫,而以地道的文人畫成其一大亮點。1986年,通渭書畫作品進京展出。1992年,文化部命名通渭縣為“中國書畫藝術之鄉”。
臨洮:民間藝術之鄉
在臨洮,眾多民間工匠擅長描龍畫鳳,縷金敷彩,創造出具有地域風情的磚雕、木雕、刻葫蘆等工藝品;另外,還有富於傳統風格的燈舞、獅舞、太平鼓,在節日期間一展隴中情懷。更有甚者,一年一度的“花兒會”,獨領風騷,形成臨洮民間藝術的一大景觀。為此,2000年5月,文化部命名臨洮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臨洮“花兒會”以每年農曆三月二十八日為開端,從林木疊翠的紫鬆山,直到綠樹掩映的康家溝,男女歌手們頭遮陽傘,手搖彩扇,一路唱,一路行,曆時五個月之久,將歌聲灑遍山山嶺嶺。這時,四鄉群眾身著盛裝,雲集山崖峰嶺,風餐露宿,賽歌看會,沉浸在“花兒”的海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