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物流能力約束
生產係統是將一定投入(生產要素)轉換為特定輸出(產品或服務)的有機整體,也是物流的輸入一輸出係統。係統的特征表明:在一定的目標下,任何係統都可以想象成由一連串的環構成,環環相扣,並且存在著一個或者多個相互作用的約束關係。因此,要想提高係統產出,必須盡可能打破各種約束,找到影響整個係統能力的最弱環節。
約束理論把企業看作是一個完整的體係,認為任何一種體係都至少會存在一個約束因素。猶如一條鏈子,是鏈條中最弱的那個環決定著整個鏈條的作用一樣,正是各種各樣的製約(瓶頸)因素限製了企業產出產品的數量和利潤的增長。因此,基於企業在實現其目標的過程中現存的或潛在的製約因素,通過逐個識別和消除這些約束,使得企業的改進方向和改進策略明確化,從而更有效地實現有效產出的目標。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約束理論強調,首先在能力管理和現場作業管理方麵尋找約束因素。約束是多方麵的,有市場、物料、能力、工作流程、資金、管理體製、員工行為等,其中市場、物料和能力是主要的約束。其次應該把重點放在瓶頸工序上,保證瓶頸工序不發生停工待料,提高瓶頸工作中心的利用率,從而得到最大的有效產出。第三根據不同的產品結構類型、工藝流程和物料流動的總體情況,設定管理的控製點。
約束理論在生產係統中運用的關鍵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1)重新建立企業目標和作業指標體係。
衡量生產係統的作業指標有以下三種:①有效產出,是指企業在某個規定時期通過銷售獲得的貨幣收入。同產出量概念不同,沒有銷售的產成品隻能作為庫存處理,是沒有實現目標的資金投入,也可能是一種浪費。②庫存,是指企業為了銷售有效產出,在所有外購物料上投資的資金。③運行費用,是指企業在某個規定時期為了將庫存轉換為有效產出所花費的資金。運行費用包括了除材料費以外的成本,庫存保管費也包括在運行費用中。
(2)尋找係統資源的瓶頸約束。
在生產係統中,有效產出能力最低的環節決定著整個係統的產出水平。因此,任何一個環節,隻要它阻礙了企業去更大程度地增加有效產出,或減少庫存和運行費,那麼它就是一個約束,也稱作“瓶頸”。發現和解決瓶頸(約束)問題的方法有:①找出係統的瓶頸(約束);②充分利用瓶頸(約束);③由非瓶頸配合瓶頸;④打破瓶頸(約束);⑤尋找下一個瓶頸(約束),防止讓工作惰性成為最大的約束,也就是持續不斷地改進。
(3)以物流為中心分析企業生產係統的特征。
根據不同類型物流的特點來對企業進行分類,從而為企業準確識別出各自係統的薄弱點,或者說由約束所在環節提供幫助,並對物流係統實施有針對性地計劃與控製。
2.物料流向分析
企業的生產過程可以看作是一個從原材料到成品的高度相關的活動鏈。MRP的原理就是根據這個活動鏈中高度相關的內在關係,製定出一個詳盡而周密的生產作業計劃,規定出每一種毛坯、零件、部件和產品的投入、出產時間和數量。但在實際中,這個活動鏈中計劃好的活動程序常會被企業中大量存在的隨機事件的幹擾所打亂,如機器損壞、質量問題等。要識別這些幹擾,找出問題出在何處,手段之一就是從物流著手,隻有通過對企業中物流的分類,認識其中的薄弱點(瓶頸)所在,才能有針對地進行計劃與控製。
根據不同類型企業生產過程的特點,一般將從原材料到成品這一生產物流分為三種類型。實際上,一個企業的生產物流往往不隻一種類型。可以根據占主要地位的生產物流類型來相應地劃分企業。如果一個企業其主要是“V”型物流,那麼就可以稱這個企業為“V”型企業,依此類推。
(1)“V”型企業。其生產物流結構表現為:由一種原材料加工或轉變形成許多種不同的最終產品。如煉油廠、鋼鐵廠等企業,其工藝流程一般來講比較清楚且設計簡單,生產提前期較短,企業的瓶頸識別及控製與協調也相對容易。其特點主要有:最終產品的種類較原材料的種類大得多;對於所有的最終產品,其基本的加工過程相同;企業一般是資金密集型且高度專業化的。
(2)“A”型企業。其生產物流結構表現為:由許多種原材料加工或轉變成一種最終產品。如造船廠、飛機廠等企業,其物料清單(BOM)和工藝流程較複雜,企業的在製品庫存較高,生產提前期較長,瓶頸不易識別,計劃以及工序間的協調工作繁多、瑣碎。其主要特點是:由許多製成的零部件裝配成相對較少數目的成品,原材料較多;一些零部件對特殊的成品來說是唯一的;對某一成品來說,其零部件的加工過程往往是不相同的;設備一般是通用型的。
(3)“T”型企業。其生產物流結構表現為:由許多種原材料加工或轉變成多種最終產品。如汽車製造廠等企業,其特點主要包括:由一些共同的零部件裝配成數目相對較多的成品;許多成品的零部件是相同的;但零部件的加工過程通常是不相同的。
以下是三種類型企業不同特點的對比,如表2-3所示。
2.4 企業物流計劃與延遲策略
具有明確目標的計劃是實施企業戰略規劃、進行有效經營的重要條件,本節將對不同類型的物流計劃作簡要說明,並介紹在物流計劃實施中延遲策略的使用方法。
2.4.1 企業物流計劃的類型
物流計劃具有不同的層次類型,其中,戰略計劃是確定實施目標的資源,策略計劃是實施戰略的方法和手段,運作計劃確保執行的特定任務,應急計劃是特定情況的暫時措施。戰略計劃、策略計劃和運作計劃都屬於主動性計劃,而應急計劃則屬於被動性計劃,用於對付沒有料到的事件。這四種計劃相互補充,如表2-4所示。
1.戰略計劃
戰略計劃是對下列方麵進行決策的過程:企業目標、企業目標更改、取得目標的資源、資源獲取、利用和處理的政策。企業物流係統戰略計劃的目標是確定物流結構、物流作業方式、存貨點、運輸、存貨管理、客戶服務和信息係統及它們之間的聯係方式,其目的是使企業營銷戰略和計劃得以實現。
物流戰略計劃是用來應對可預期的需求變化的主動性工具,需求變化的可預測性對物流戰略計劃的準確性和合理性影響很大。物流戰略計劃是以預測將來的需求為導向的,這種需求的實際出現有一段時間,企業可以通過有效的物流計劃來滿足這種需求。但如果市場波動較大,長期預測就難以準確,基於這種預測的物流計劃經常被證明是不可行的,因此,戰略計劃的另一麵則是建立完善的反饋控製機製,以及時糾正計劃的偏差。
2.策略計劃
策略計劃是為實施戰略所製定和采取的方法、手段,時間一般為一至兩年。為實現企業的長期戰略目標,選取行動的時機及其具體內容非常關鍵,而策略計劃的基本目的就是為這些步驟做出預先計劃並確定階段性的目標。物流策略計劃必須預估出物流企業物流係統的工作能力,以防止在工作量高峰的時候其工作能力不勝負荷。物流策略計劃的主要內容是為物流戰略目標的成功實現安排資源,落實具體措施。比如,某企業在物流戰略計劃中決定要興建一處新的倉庫以改進客戶服務,那麼在物流策略計劃中就要對資源分配、特定行動方案、工作進度和時機等做出決定。
3.運作計劃
物流運作計劃是在物流策略的基礎上,對物流作業流程和操作活動進行設計和組織,在物流係統的框架內製定所選擇的策略計劃的規則和程序,並滿足企業的戰略目標,確保執行的特定的物流管理任務,物流運作計劃一般分為日計劃、周計劃或月度計劃。物流運作計劃的主要組成部分包括作業、人員配置或資產等資源的管理,有關運作效率的提高及運作問題的解決等工作,物流中心的工作計劃、運輸計劃、集合運輸計劃、降低成本和提高生產率計劃以及運作費用預算等。物流運作計劃是不同於日常運作的,它將戰略目標的原則融入於策略步驟選擇的考慮之中以形成日常的工作。從此意義而言,物流運作計劃是真正落到實處的物流計劃。但是由於日常活動具有慣性,因此物流運作計劃的執行當中極易忽視原先計劃的目標,從而使原定計劃往往在具體運作計劃中失敗。
4.應急計劃
物流應急計劃是對理想的物流管理具有重大應用意義的管理工具,但是卻經常被忽視。物流應急計劃用於應對物流活動中出現的策略計劃未預料到的事件,通常涉及到諸如“如果……怎麼辦?”之類的問題。如果在環境或需求方麵出現了一個預期到的意外變化,企業要有采取相應措施的準備和能力。應急計劃不同於一般的意外或危機處理,它是在需求和環境發生變化之後盡快設計的一套新計劃,應急計劃的主導思想是盡量減少為完成行動計劃所需的時間。
2.4.2 延遲策略
所謂延遲策略,是指盡量推遲整體產品的生產或最終產品的組裝時間,也就是盡量延長產品構成的一般性(即零配件狀態),推遲其個性實現(整體產品)的時間。這種策略方法是基於這樣一個事實,一般預測點與需求發生點的距離越接近,對需求量的預測就會越準確。這是因為隨著時間推移,可以獲得更多關於實際需求的信息,從而降低不確定性,提高預測精度,減少積壓和缺貨。
在用戶需求多樣化的今天,如果想很好地滿足客戶需求,就必須實施產品多樣化策略,但產品多樣化必然帶來庫存的增加。在傳統的物流管理中,管理的中心是銷售和倉儲,當增加產品品種時,庫存也隨之增加,這是一筆很大的資金占用,物流成本增加可能會削弱產品多樣化策略的優勢。為此,延遲策略成為一種有效的選擇。延遲策略的基本思想是:在供應鏈中,將產品的生產過程分為通用化階段與差異化階段,生產企業事先隻生產中間產品或可模塊化的部件,盡可能延遲產品差異化的業務,待最終用戶對產品的外觀、功能與數量提出要求後,才完成產品的差異化業務。
延遲策略可分為以下幾種具體方式。
1.生產延遲策略
(1)生產延遲策略的含義。生產延遲策略就是以規模化方式進行產品基本件(即標準化、模塊化部件)的生產,以獲取規模經濟優勢,在接到訂單後,為滿足需求,及時、準確地完成個性化產品組裝。這樣,企業就改變了“魚”和“熊掌”的悖反關係,集規模化與多樣化於一身。
在生產延遲策略的應用中,首先要把產品概念向外延伸,將原材料、半成品及產成品都看作是產品在其形成過程中不同階段的表現形式。從產品形成角度出發,可分解為兩個過程:即產品的生產過程與消費過程。前者主要包括供應商、生產企業、經銷商三個環節,後者主要為消費者。同時,生產過程又分為通用化產品生產階段和差異化產品生產階段。在通用化階段,生產出產品的基本件;而在差異化階段,生產出產品的個性特征。
在實際需求中,對於基本件的需求與差異化產品的需求在特點上是不一樣的,總地來說,對基本件的需求是穩定的,因此,可在預測的基礎上形成規模經濟模式;而對差異化樣式的需求則變動較大,可應用有效客戶反應與快速反應等方法生產出多品種產品。
生產延遲策略將產品生產過程分為“不變”與“變”兩個階段,將不變的通用化生產過程最大化,生產具有通用性的基本件(標準部件)。當接到客戶訂單時,企業便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產品的差異化過程與交付過程,以不變應多變,從而縮短產品的交貨提前期,並降低供應鏈運作的不確定性,形成競爭優勢,延遲是業務流程的一種創新。
(2)生產延遲策略的應用條件。並不是所有的產品生產過程都可以采用延遲策略,其應具備的條件如下:
●產品可模塊化生產。產品在設計時,可分解為幾個較大的模塊,這幾個模塊經過組合或加工便能形成多樣化的最終產品,這是生產延遲實施的重要前提。
●零部件可標準化、通用化。產品可模塊化隻是一個先決條件,更重要的是零部件具有標準化與通用化的特性,這樣才能徹底從時間上與空間上將產品的生產過程分解為通用化階段和差異化階段,並保證最終產品的形成。
●經濟上具有可行性。實施延遲策略一般會增加產品的製造成本,除非它的收益大於成本,否則延遲策略沒有必要實施。如果最終產品的製造在重量、體積和品種上的變化很大,推遲最終產品加工成型工作,能節省大量的運輸成本和減少庫存產品的成本,並簡化管理工作,那麼延期策略的實施便會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
●適當的交貨提前期。通常來說,過短的提前期不利於延遲策略的實施,因為它要求給最終的生產與加工過程留有一定的時間餘地,過長的提前期則無需延遲策略。
(3)客戶訂單分離點。生產延遲是把產品的定製活動推遲到供應鏈的下遊進行,隻有到最接近客戶需求的時間和地點才進行某一環節的生產。生產過程中定製活動開始的點,稱為客戶訂單分離點(CODP),客戶訂單分離點是指企業生產活動中由基於市場預測的庫存生產,轉向響應客戶需求的定製生產的轉換點。生產延遲策略的關鍵就是合理確定客戶訂單分離點,通過確定客戶訂單分離點,可以降低製造過程中的盲目性,減少市場的不確定性,以降低成品庫存。
生產延遲的目標在於盡量使產品保持中性及非委托狀態,理想的延遲應用是製造相當數量的標準件或基本件,以實現規模化經濟的要求,而將表麵化、形式化較強的產品特點的形成,諸如著色等,推遲到收到客戶的委托以後。
生產延遲的影響表現在兩個方麵。首先,基於市場預測進行生產產品的種類和數量可以減少,因此,可降低生產經營風險。其次,也是更為重要的,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利用物流設施和渠道關係來完成產品最後階段的生產和集中組裝。在很大程度上,產品的客戶化定製易於在最接近客戶終點市場的地方完成。在一些行業中,傳統物流庫存的使命正在迅速地改變,以適應生產延遲。
在現實情況中,無論采取什麼樣的生產方法,生產批量的經濟性都是不能忽視的。要解決的問題是采購、生產及物流之間的定量轉換成本,以及預估生產和由於引入柔性技術而失去規模經濟之間的成本和風險的利益平衡。在傳統的職能管理中,生產計劃用來實現最低的單位生產成本。從綜合的角度看,是以最低總成本達到客戶期望的滿意度,這就要求采取生產延遲策略,以促進整個企業更有效率。
2.物流延遲策略
在許多方麵,物流延遲和生產延遲正好相反。物流延遲的基本思想是在一個或多個有戰略性的市場區域範圍內對全部客戶需求進行精確預測,將庫存部署到第一時間收到客戶訂單的地點,一旦啟動物流作業流程和程序,所有的努力都將用來盡快將產品直接向客戶方向移動。在采用這種策略下,配送的預估性質極大降低,配送對象具體明確,而同時保留著大生產的規模經濟性。
許多物流延遲的應用包括服務供給部分,關鍵的、高成本的部件保存在中央庫存內以確保所有潛在用戶的使用。當某一種部件的需求發生時,訂單通過電子通信係統傳送到中央庫存區域,使用快速、可靠的運輸直接裝運到服務設施。結果是以較少的總體庫存投資來改進服務。
物流延遲的潛力隨著加工和傳送能力的增長,以及具有高度精確性和快速的訂單處理與發送而得到提高。物流延遲以快速的訂單處理和發送替代在當地市場倉庫裏預估庫存的部署。與生產延遲不同,戰略管理中利用物流延遲,在保持完全的生產規模經濟的同時,使用直接裝運能力,盡快滿足客戶服務要求。
生產及物流延遲共同提供了用不同方法來減少預期生產,加強對市場和客戶的承諾,直到收到客戶訂單為止,生產及物流延遲均服務於減少市場不確定性的影響,這兩種延遲策略以不同的方式減少了風險。生產延遲集中於產品計劃,在物流係統中移動無差別部件,並根據客戶在發送時間前的特殊要求修改。物流延遲集中於時間控製,在區域市場中央儲存不同產品,當收到客戶訂單時做出快速反應,集中庫存減少了為用來滿足所有市場區域高頻度需求所要求的存貨數量。生產延遲和物流延遲的選擇取決於需求規模、產品價值、競爭主動性、規模經濟特性,以及客戶期望的發送速度和一致性。
3.完全延遲策略
完全延遲策略是指在采取生產延遲或物流延遲策略的同時,在產品設計和生產過程中改變產品的基本結構,重新設計某些零件或流程,使其標準化和簡單化,也就是在使用時具有共性,以簡化存貨管理,使產品具有一致性、規模性的特點;完全延遲策略將產品開發、設計、生產、物流服務過程有機結合起來,采取一致性的策略響應客戶需求。比如,對於單一客戶特定需求的訂單,直接由零售店傳送到生產工廠執行設計和生產,並將成品直接運送給客戶或零售商,客戶的訂購點已移至生產流程的最初設計階段,設計、生產和物流活動完全由訂單驅動。
(1)實現完全延遲策略的條件。
●敏捷產品開發。敏捷產品開發是以快速響應市場變化和市場機遇為目標,結合先進的管理思想和產品開發技術,采用設計產品族與共同並行的開發方式,對零件、工藝實施進行通用化製造,對產品進行模塊化設計,以減少重複設計,使新產品快速上市。敏捷產品開發強調整個企業(包括整體供應鏈)的最佳協作,組建由多專業、多部門人員組成的多功能開發團隊,圍繞客戶需求、可製造、可服務、可定製,設計通用零部件、模塊和工藝,並以通用件、快速定製為前提,確定可定製產品族的範圍和特征。
●模塊化設計。模塊化設計是指把產品結構設計成許多相互獨立的模塊,各模塊可以容易地裝配成不同形式的產品。因此,模塊化設計把產品的多變性與零部件的標準化有效地結合起來,充分利用了規模經濟和範圍經濟的效應。在產品設計中,模塊化水平越高,定製產品中模塊和零部件的標準化程度也越高。從現代供應鏈角度來看,企業可以通過業務外包的方式將一些標準化的零部件委托給其他供應商來製造,從而可以將主要資源集中在核心能力的開發上。
(2)模塊化設計的內容。模塊化設計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麵:
●零部件標準化。將產品的零部件標準化,使產品生產時得以使用共同的零部件。其優點是降低生產過程的複雜程度,增加在製品庫存的彈性並改善客戶的服務水平。
●模組化設計。將產品分成幾個子模塊,使其可以容易地組裝在一起,這使得製造商可以延遲產品的組裝,進而達到產品差異點的延遲。
●業務流程再造。將產品的所有製造流程分解成共同流程與差異化流程兩部分,並將差異化流程延遲至下遊的分銷點進行生產。
完全延遲策略主張根據訂單安排產品生產,在獲知客戶的精確要求和購買意向之前,不做任何準備工作或采購部件,生產流程能夠取得快速反應而不犧牲效率。如果技術方法能實現按市場要求進行靈活、準確生產的戰略,企業將可以擺脫物流對市場預測的依賴。
在受延遲策略驅動的生產中,物流流程中的節約體現在以標準產品或基礎產品去適應大量不同客戶的獨特需要。各類延遲策略的相同之處就是在保留大批量生產的規模經濟效益的同時,減少存貨數量,直到產品被最後生產出來,它具有向許多不同客戶提供定製服務的能力。
最後,還要特別說明關於物流標準化問題,作為物質實體的貨物,在物流過程中嚴格執行標準化管理是實現整體戰略規劃的重要基礎之一。我國改革開放30餘年後的今天,標準化的實施與管理已經得到極大的發展與普及,故本書不再贅述。
複習思考題
一、基本概念
企業物流戰略規劃 物流規劃 平準化生產 橫向物流協同 縱向物流協同 第三方物流延 遲策略 完全延遲策略 約束理論
二、選擇題(包括單項選擇和多項選擇)
1.物流企業戰略規劃具有()的特點。
A.指導性、長遠性和穩定性
B.操作性、長遠性和持續性
C.可控性、即時性和穩定性
D.指導性、即時性和多變性
2.平準化生產管理的關鍵就是生產過程中所需零部件、原材料的采購活動必須是()。
A.獨立進貨的
B.可變的
C.穩定的
D.即時化的
3.物流()對於吸引客戶、提高客戶對企業的忠誠度是最關鍵的因素。
A.服務措施
B.服務能力
C.服務質量
D.服務環節
4.分工可以提高作業效率,但分工也會造成業務流程的分解,降低整體工作的效率,克服這個缺點的方法是()。
A.流程合一
B.專業化協作
C.強化流程控製
D.崗位責任製
5.在企業物流流向分析中,()一般是資金密集型且高度專業化的。
A.“V”企業
B.“T”企業
C.“G”企業
D.“A”企業
6.在企業物流管理中,延遲策略可分為()。
A.生產延遲策略
B.物流延遲策略
C.部分延遲策略
D.完全延遲策略
E.銷售延遲策略
7.物流係統的運行結構大致可以歸納為三類,即()。
A.剛性結構
B.穩定性結構
C.靈活運送結構
D.直送結構
E.多階段結構
8.物流戰略規劃一般涉及()。
A.戰略層麵
B.庫存層麵
C.職能層麵
D.運輸層麵
E.作業層麵
9.目前,協同化物流戰略主要有()幾種形式。
A.橫向物流協同戰略
B.企業物流協同戰略
C.投資物流協同戰略
D.縱向物流協同戰略
E.銷售物流協同戰略
10.下列()不屬於企業物流戰略規劃的製約因素。
A.供給變動
B.客戶服務
C.產品特征
D.物流成本
三、判斷正誤題
1.企業協同作用可以簡單地分為四類:投資協同、作業協同、銷售協同、管理協同。()
2.模塊化設計的主要內容包括:產品標準化、模組化設計、業務流程再造。()
3.企業物流計劃中的戰略計劃、策略計劃和運作計劃都屬於被動性計劃。()
4.約束理論把企業看作是一個完整的體係,認為任何一種體係都至少會存在一個約束因素。()
5.物流係統的績效集中表現在物流服務質量上。()
6.生產過程中定製活動開始的點,稱為客戶訂單起始點(CODP)。()
7.即時物流通過即時生產和即時銷售兩個方麵表現出來,充分展示著經營管理的精細化、柔性化的發展趨勢。()
8.企業戰略規劃的基本組成要素應包括:經營範圍、資源配置、競爭優勢和協同作用。()
9.物流戰略計劃是用來應對可預期的需求變化的被動性工具。()
10.延遲策略是指,盡量推遲整體產品的生產或最終產品的組裝時間,也就是盡量延長產品構成的個性,推遲其一般性實現的時間。()
四、問答與思考
1.說明企業物流戰略規劃要素的內容。
2.如何理解企業物流的戰略思維?
3.說明企業物流戰略規劃的製約因素有哪些。
4.企業如何進行物流戰略定位?
5.如何進行企業物流環境分析?
6.對比分析三種物流類型的企業。
7.如何理解延遲策略及其應用?
8.試說明企業物流戰略規劃管理策略。
9.如何理解在生產係統中運用約束理論的關鍵點?
10.請調查你所在地區某企業的物流戰略規劃或為某企業製定物流戰略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