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為我集中出版了“劉慶邦長篇小說係列”。其中,《平原上的歌謠》、《紅煤》是再版,《遍地月光》是新創。
如果用一句話概括,《遍地月光》寫的是“文革”期間地主、富農子女的命運。小說的主要情節是一個地主家的兒子找對象的故事。找對象是生命延續的本能,也是人類的基本權利。但在階級鬥爭極端化的年代,血統論的簡單判斷,壓製了他的本能,剝奪了他的權利,使他變成了“地主羔子”,政治賤民。他找對象的事遇到了重重阻力,屢屢擱淺。他看上了地主家的閨女趙自華,趙自華為給弟弟換親被人換走了。大姐給他介紹了一個傻閨女,傻閨女在公社當幹部的叔叔不同意。他又追求一個出身更為複雜的閨女,受到無情地陷害和批鬥。他兩次逃走,兩次被抓回。第三次才逃跑成功。他流落外地,在形勢轉變後做起了小生意,直到三十多歲了仍未找到對象。後來,他租了一個寡婦,和寡婦假扮夫妻回鄉探親。他過去受的是政治上的迫害,現在受到了金錢的擠壓。他們假扮夫妻的事被人識破,受到百般嘲弄。最後,寡婦了解了他的經曆和處境,並為他的真情所感動,答應與他結為夫妻。
和以前的每部作品一樣,我所寫的都是我親曆的生活。我的青少年時代是在農村度過的,《遍地月光》所寫的這段農村生活,是我感受最深刻、情感經曆最豐富的一段生活。我對這部作品非常重視,做了多年準備工作才開始動筆。在動筆之前,我在心裏給自己定了一些標準,比如情感要飽滿,語言須靈動,思想要有曆史感和穿透力,細節密度要大。這些標準不是外向的,是內向的,是自己對自己的要求。小說是否達到了這些標準,還需經過讀者和時間的檢驗。
在“2009年《中華讀書報》年度圖書100佳”中,《遍地月光》名列第十九。讀書報的編者這樣評價:“這是因短篇小說享譽中國文壇的現實主義作家劉慶邦的長篇新作,‘文革’、農村、少年成長史、改革開放、精神鄉愁,這些元素、題材均為劉慶邦所駕輕就熟,質樸的語言和深入的人性挖掘則為這部長篇小說在可讀性之外增添幾分厚重,主人公的命運沉浮引人扼腕,讀者亦可從中體會物質豐富之後精神丟失了什麼。”
我知道,《遍地月光》不是暢銷書,但我相信她會有知音。前些日子聽劉恒說:如果是你的知音,你不必說什麼,也是你的知音。如果不是你的知音,你說再多也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