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華集團烏達煤業公司慶祝建礦五十周年之際,作家出版社出版了烏達職工的兩卷本文學作品集《地火》。這兩本作品集包括小說、散文、詩歌、報告文學等各種文學體裁,是從烏達職工幾十年的創作積累中精選出來的。作品集內容豐富,情感飽滿,格調高昂,堪稱厚重。從中既可以看到烏達煤礦的發展軌跡,也可以看到烏達職工的心靈軌跡;既展現了烏達人堅毅曠達的美好風采,又閃耀著烏達礦工百折不撓、奮發向上的精神之光。它雄辯地表明,烏達不但出煤炭產品,也出文學作品;烏達不僅在物質上為國家作出了貢獻,在精神建設上同樣作出了貢獻。
全國煤炭係統一直比較注重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從文化機構、文藝團體、文學刊物、文藝人才,和在國內外產生廣泛影響的文藝作品來看,與其他行業相比都不遜色。煤炭部門的領導習慣把文藝作品和煤礦建設相比喻,每建成一塊文藝陣地,或每創作出一部優秀的文藝作品,他們往往會說不亞於建成一座年產多少多少萬噸的煤礦。幹煤礦的願意拿煤礦說事兒,這樣的比喻可以理解。可多少年來,我對這樣的比喻一直有一點不同的看法。煤礦是物質層麵的東西,文藝作品是在此基礎上產生的精神層麵的東西,二者不可互相代替。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曾經說過:“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寫進書中。”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建設煤礦,最終也是為了把建設過程寫進書中。建設煤礦,是為了采取能源,是為了生存。把煤礦寫進書中,煤礦就成了存在,永久性的存在。比如我國的許多著名建築消失了,因為它們被寫進了書中,便成為永久性的文明成果。可以肯定地說,烏達煤礦的煤總有一天會被采完,可烏達職工所創作的《地火》,卻有可能留存下來,並有可能流傳下去。
我和烏達的作者多有交往,和有的作者是多年來的朋友。我知道,他們都是利用業餘時間進行寫作。他們的工作都是那麼繁忙,幹嗎還要抽出時間寫作呢?這除了出於他們對寫作的熱愛,更重要的是,他們有感情要表達,他們需要給自己的感情傾訴找到一個出口。人類是有感情的動物。人類不僅要生存,要繁衍,還要進行感情上的表達和交流。情感,是一切文化和藝術產生的源頭。情感之美,是藝術之美的核心。正是在情感的推動下,烏達的作者們才忙裏抽閑,寫出一篇又一篇感人至深的作品。溫治學在《我為什麼寫礦工》一篇文章裏曾經寫道:“我作為一個把經曆與命運和煤礦緊緊拴在一起的人,無法不強烈地感受到礦工們所遭受的種種困難以及他們獨特的承受方式。我的良心時時受到撕扯,心理總也不能平衡。我必須找到一種情感宣泄的方式。於是我拿起了筆。”有感而發,因情而動,這就使得充沛的情感始終貫注在烏達職工的整部作品集當中。我去烏達看過黃河,滔滔黃河之水曾在我心中掀起陣陣波瀾。這次捧讀烏達朋友們的作品,不知為什麼,我老是想起流經那裏的黃河。我想,情感之美帶給我的衝擊與自然之美給我的衝擊是不是有著同樣的道理呢!
從這些作品裏,我還讀到了作者們對人生的思考,對生命意義的探尋。文學作品首先是情感的載體,但文學作品同時又是理性的果實。我們有豐富的情感積累還不夠,還要用我們的思想對情感加以整理,使情感得到升華,並具有超越性的意義。有位哲學家說過,未經思考的人生不值得一過。所謂對人生的思考,就是人類的心靈生活。表現在作品裏,就是情感和故事背後的東西,也就是作品的思想性。一篇作品的高下,往往體現在作者的思考是否深刻和獨特上。我們時代的一個特點是,人們普遍沉湎於功利性的外在生活,很少有人注重內在的心靈生活。而烏達的作者們通過寫作和思考,找到了自己的內心,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體驗和感受,更注重豐富自己的內心生活,並因此獲得了自信和寧靜。
烏達煤業公司活躍著一支互相尊重、彼此欣賞的創作群體,有著良好的創作氛圍。他們的創作代表烏達人的精神高度,對振奮烏達人的精神已經發揮和正在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烏者,煤也;達者,兼濟天下也!願烏達精神結出更加豐碩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