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登建康賞心亭(1)(2 / 2)

“今天沒有好消息。”七月的一天,辛棄疾回到家中,懊喪地回答範氏道,“聽說,敵人派了十萬大軍包圍宿州,咱們的隊伍退到符離(今安徽省宿縣符離集),在那兒打了個大敗仗……”

這形勢惡化的消息,好象當頭一瓢冷水。範氏打了一個寒噤,慌忙問道:“這是怎麼回事?!”

“都怪邵宏淵這個混蛋!”辛棄疾揮起拳頭,狠狠在桌上捶了一下,“他嫉妒李顯忠將軍奪了首功,在敵人大軍包圍宿州的時候,竟然按兵不動,不肯救援,說什麼‘天氣這麼熱,打著扇子還吃不消,哪能在大太陽下麵披著甲衣打仗呢!’這樣一來,雖然李顯忠將軍在宿州消滅了兩千多名敵人,但是孤掌難鳴,隻好連夜撤到符離。敵人乘虛而入,李將軍寡不敵眾,終於……”

範氏不作聲了。她的心情同辛棄疾一樣地沉重。

第二天早晨,辛棄疾滿懷憤懣地到衙門去。他的上司一見到他,就把他拉到內室,低聲對他說道:“辛簽判,今後就別再談論北伐的事了!”

“為什麼?”辛棄疾聽了很奇怪。

“告訴你,張樞密和李將軍他們都貶了官,現在的宰相巳是湯思退了。”

“湯思退?”

“對,就是秦檜的親信,一向主張妥協講和的那一個。聽說現在皇上也改變了主意,決定同金人講和了。條件是咱們大宋皇帝稱金主為叔父,把咱們的唐、鄧、海、泗四州土地讓給金人,每年還要送給金人二十五萬兩銀子,二十五萬匹絹帛……”

辛棄疾聽了,頓時火冒三丈,大聲叫道:“可恥!可恥!對這樣喪權辱國的條件,難道朝廷裏就沒有一個大臣挺身出來反對嗎?”

“怎麼沒有?聽說張浚、虞允文、胡銓幾位大臣都竭力反對。可是有什麼法子呢?湯思退已經下令撤掉邊境防衛,解散一萬名弓弩營兵,停止修建海船,而金人卻又在進攻咱們的濠州、滁州(今安徽省滁縣)、楚州了!”

辛棄疾肺都幾乎氣炸。他感到朝廷太懦弱,而自己又有力使不上,唉,難道真的就沒有人能擋住這倒退的車輪嗎?

同僚們和範氏都感到,辛棄疾又恢複了原來的樣子,不僅整天緊鎖雙眉,而且還漸漸消瘦下去了。

第二年,江陰簽判任滿,辛棄疾被調到京城臨安擔任新的職務。

根據朝廷裏麵傳出的消息,他知道張浚已經去世,主和派——實質上就是投降派已經掌握了朝政;而趙慎自從符離之戰失敗後,也變得畏首畏尾,聽到抗金二字,便膽戰心驚。為了排遣愁悶,辛棄疾常常獨自一人到西湖邊上漫步。嫵媚的湖光山色絲毫不能喚起他的情趣,歌樓酒館中傳出來的伎女的歌聲,更隻能徒然增加他的愁緒。難道就在這悲霧愁雲中了卻一生嗎?“不,不能!我一定要促使皇上振奮精神"重新北伐!”有一天傍晚,辛棄疾回到家中,激動地對範氏說道。

當天夜晚,辛棄疾坐在幾案旁邊沉思,醞釀著給趙慎上一封奏議。他磨好了墨,提起筆在紙上寫一陣子,又想一陣子。範氏知道辛棄疾在寫東西的時候,不喜歡別人打擾,所以也並不問他寫的是什麼,隻顧獨自睡去。等到一覺醒來,看見辛棄疾還在燭光下麵寫著。幾案上放了一塊白絹,辛棄疾用手在上麵指過來又指過去,不時喃喃地自言自語道:“對,就從這裏出兵。然後,嗯,向這個方向追擊。最後,”辛棄疾說到這裏,用一隻大手向白絹上一罩,“中原就在咱們的掌握之中了!”

“是什麼時候了,還不睡?!”範氏的話,把辛棄疾從對未來的憧憬中喚醒過來。

辛棄疾興奮地搓搓手,回答道:“天還早呢!”這時,遠處傳來了一聲雞鳴。辛棄疾推開窗戶,隻見月亮已經西沉,東方現出了曙光。“真是,好象還沒有寫一會兒,天倒快亮了!”說罷,站起身來,從壁上摘下劉漢贈給他的那柄寶劍,向庭中走去……

冬去春來,新的一年又降臨到人間。經過幾個月的努力,一組洋洋灑灑的論文終於脫稿了。這夜三更時分,在用端端正正的小楷謄寫的清本封麵上,辛棄疾寫下了四個大字:“美芹十論”。他決定在明天上早朝的時候,把它獻給趙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