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壯文教育的興起及其展望(1)(2 / 2)

其他大部分都因未取得小學畢業資格而被淘汰。參加高考,壯族分布的四個專區上線的比不上玉林一個漢族分布專區.1988年桂西某縣高中生200人,上線8名,占同齡人的千分之零點八,其次是初中生的複盲率相當高,回鄉勞動在壯話海洋中生活幾年後,漢字也就剩不下幾個了。再其次是掃盲難,幾十年來,用漢文掃盲幾乎都失敗了。由於以上原因,壯人的就業率很低,僅為50.49%。按行業構成,90.06%人口從事農牧林漁業,而從事工礦、建築、運輸、郵電、商業、服務業、文衛、機關團體的僅占9.06%,也就是說,壯人90%以上居住在農村,從事農副業生產⑥。由於在生產第一線的壯人絕大多數是文盲,無法從漢文書刊中、廣播電視中吸收現代科技,大部分人不得不用傳統的落後生產方式從事生產,效率很低,這是廣西多年來人均產值總是在全國中下徘徊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就是說,漢文教育在培養國家幹部、較高科技人才方麵有優勢,但要靠它來較快提高壯民族主體部分即工人、農民的文化水平,提高全民素質,無能為力。

正像中國人不能靠學外文來提高全民素質,在文字科學上其理相同。因此,有識之士大聲呼喚壯文教育,終使它在改革的年代裏應運而生。

二、試驗和成果

1980年5月,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和自治區人民政府決定在壯族地區恢複推行使用壯文。1981年壯文開始進入小學,至1989年,已在40個縣辦壯文小學306所,1071個班次,學生30879人,其中包括211個學前班,學生6059人。⑦與此同時,區壯文學校恢複招生,培養了大批具有中等學校水平的壯文小學教員。南寧、河池、柳州、百色四個地區的民族師範學校也開了壯文課。1989年9月,武鳴和德保兩個縣建立了民族中學(即壯文中學),這是壯族曆史上第一批出現的壯文中等學校。以後不久擴大到22個縣,建立了22個壯文中學。1983年,中央民族學院壯語言文學本科專業恢複招生,到1990年已招4屆。1985年起,中央民族學院民族語言研究所、民語三係又先後與廣西壯文學校在廣西武鳴舉辦壯文大專班,至今已辦了4期,培養了數百名大專生.1987年,民語三係又在廣西壯文學校辦了壯文函授班,學生近300人,已於1990年夏天畢業。近幾年,民族語言研究所和民語三係還培養了一批壯語文研究生。1989年9月,美國得克薩斯州辛唯(博士生)、辛亞寧(碩士生)夫婦來民語三係學習壯文和壯族文化,這是第一批學習壯文的外國留學生。在廣西,廣西民族學院從1983年起就開辦壯文專業本科班,1986年建立了民族語文係,主要開辦壯語文專業。這樣,在短短的十年時間裏,壯文教育便形成了自己的體係,這個體係包括學前班、小學、中專、大專、本科、碩士生、博士生和留學生,業已完整,是一個環環相扣的鏈條。此外,在南寧還出現了第一個壯文私立學校,這在壯文教育上是個創舉。各地還有不少不定期的壯文短訓班。特別引人注目的是,自治區機關還曾開辦了壯文班,自治區領導中的部分壯族同誌帶頭參加學習。在廣大壯族鄉村,掃盲工作正從點到麵逐步鋪開,全區有50多萬群眾參加學習,已有25萬多人脫盲,出現了一批無文盲鄉、鎮。壯文教育體係是壯民族邁進先進民族行列的導航和曙光,是壯族地區開創四化建設新局麵的肇端,它的出現已引起了一係列感應,首先是單一的教育結構改變了。

原有的漢文教育,在舊社會,隻不過是為少數壯族上層提供進身的階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