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有的是錢,五年學不成可以十年,直到科場遂意,達到讀書做官的初衷。百姓與這種教育無緣。土司時代幹脆規定班佚(農奴)及奴隸絕對不得趕考,否則以僭越等級論罪。甚至因祖蔭邈遠而變窮了的土官後裔黃體元,違章去趕縣考,竟被當政土官諷使同考童生毆辱而死,他死前自撰《碑文》,怒斥“冥冥君”(喻土官)之所以禁止平民入學,是唯恐能人“以錦繡之心,奪盡江山之秀”。解放以後,漢文教育大發展,勞動人民子弟可以上學,但由於文言不一和教育思想的陳舊,仍以培養少數尖子為目的,對提高壯民族全民素質仍可望而不可及。有了壯文教育,打破了單一的結構,層次也趨合理,即漢文教育可承擔科研及培養較高人才這一層次的任務,而壯文則可以填補漢文教育的真空,用於回歸教育、終身教育、遠距離教育、科普教育、種養技術教育這一層次,使壯民族全民教育有可能實現.可望解決速度問題是一大變化。我們處在信息時代,信息量以冪級數增長,發達國家科技信息每五年翻一番。世界的生活節奏正越來越快。但對尚完整保存民族語言的壯人來說,漢文教育成效小,速度慢,難似適應時代要求。在曆史上,漢文教育在培養人才方麵慢如蝸行,以壯族詩人(寫漢文詩詞)為例,2000多年才有100個左右,平均一個世紀四人,水平與漢族詩人相比還是低層次的。經2000多年,壯人能掌握漢語文的不過1/5。即使現在教育發展,也難以迅速使壯人“漢文化”。如果隻讓老百姓讀漢文,全民族脫盲要等到何年何月?又怎能趕上黨提出的下個世紀50年代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任務?壯鄉四化豈不耽誤?廣西建設豈不拖累?
自從有壯文教育,人們看到了解決這個問題的曙光。以壯文小學為例,學生學習反饋能力明顯高於漢文班,拿語文來說,壯文班一年級可造句,二年級有的可寫數百字命題作文,三年級有的可寫生動的文章。而漢文班這時尚處於認字組詞階段,五年級多數寫不出數百字的命題作文。壯文班學生學了壯文再來學漢文,效率比漢文班高出5-6倍。又以數學為例,馬山縣合群鄉新江完小二年級漢文班及格率為61.4%,平均僅56.3分;而壯文班及格率達到85.1%,平均分數84分。⑧中學的例子亦如此,此處不贅述.有趣的是,壯文中學數理化教員是從一般中學調來的壯族老師,由於他們會壯語,隻學一兩個月壯文即可用壯文中學教材上課,講述自如,令參觀者歎止。這些事實證明,壯文教育的出現,為壯族迅速普及教育,提高民族素質,找到了希望之路。對此,壯族人民對黨感戴不已.再一方麵,壯文教育已經開始產生社會效益,壯人用它來普及種養科學技術;總結壯醫,傳授衛生知識,防病治病;進行廣播宣傳,促進精神文明;創作壯文小說、新詩、散文、戲曲,繁榮民族文藝;記錄整理民族文化遺產,成果顯著。所舉辦的壯文快速養豬培訓班、壯文創作班、壯文農民技術夜校等,很受歡迎。德保縣從香港某公司接受了一批刺繡活,用壯文寫了詳細的說明和要求,凡學會壯文的農村婦女都可領活,激起了學壯文的熱潮。去年底交第一批貨,達到要求,港商滿意,提出擴大合作業務。僅此一項,該縣農村即可增收幾百萬元。用壯文來脫貧致富,已逐漸成為人們的追求.在上述變化的衝擊下,許多陳舊的觀念改變了。隻學漢文即可的觀念;民族文字無用的觀念;少數人掌握文字,置多數人於不顧的“愚民”觀念;“不識不知,順帝之則”的傳統觀念;安於現狀的自然經濟觀念;“不知商賈,唯務耕種”的觀念等,都將會因壯文負載的新觀念灌輸人民族主體的群眾之中而受到動搖和揚棄。
三、問題與出路
十年試驗,成績喜人。然而壯文教育畢竟處於初創階段,新苗破土,前途未卜。這裏需要扶持,需要培土,沒有必要的條件,任何新生事物都有可能窒息在繈褓之中。壯文教育所遇到的困難和障礙,可以說是舉步維艱,超過人們的預料。首先是思想障礙,相當一部分壯族領導幹部和知識分子想不通,他們自己掌握了較高的漢文,子女也上了高中大學,留洋的也大有人在,他們自己及家庭都用不著壯文了,便以此涵蓋整個民族,說群眾也不需要了。從這一點上,也可以看出我們的幹部脫離群眾的嚴重程度,證明黨的十三屆六中全會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同人民群眾聯係的決定》的重要意義。認為壯族可以迅速全民轉用漢語,這種在語言文字問題上的“左”的思想,也是一個障礙。由於各級領導中不少人不大熱心甚至不支持,群眾擔心送子女上壯文各級學校得不到平等的就業權利,因而疑慮重重,甚至出現砸壯文小學的悲劇。種種思想障礙,競轉化為現實的壓力。經費奇缺,寅吃卯糧,月薪拖欠,職工叫苦不迭。設備不全,有的壯文中學連操場也沒有,更不用說實驗設施。最大的問題是師資不夠,有的縣教育局以鄰為壑,竟然把其他中學淘汰的教員派到壯文中學,由此造成人心浮動,教學質量下降。有關部門也以此為借口,要砍去部分壯文中小學,並強製壯文中學隻上壯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