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錘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借鄭板橋這首詩形容《三月三·少數民族語文》版(原為《三月三》壯文版)的十多年堅忍不拔的路程,當不為過。《三月三》壯文版是在壯文徘徊的時候誕生的,它憑借著自治區民委、自治區民語委等上級部門的大力支持和編輯們的頑強拚搏,贏得了一方生存的天地。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走出了一種精神,顯示出了它自身的價值。首先,它的產生和存在,成了壯文的支撐點之一。和許多新生事物一樣,壯文的路子頗為崎嶇,它的存在和發展,需要支撐。壯文進學校是支撐點,研究室是支撐點,《廣西民族報》是支撐點,廣西民族出版社是支撐點,國家民委民族語文翻譯局壯文室是支撐點,《SamNyiedSam》的誕生又增加了一個支撐點。這個支撐點的意義非同一般,它是壯族曆史上第一個用自己民族文字出版的刊物。在眾多的中國刊物裏,它也許不起眼,甚至慘淡經營,讀者麵也還小,但它是類似刊物的頭一份,單是這一點,它就值得自豪。第二,在發展和完善壯文方麵,《SamNyiedSam》有獨特的作用。《廣西民族報》壯文版在發展壯文方麵,有顯著的作用,它信息量大,反應迅速,許多新詞術語都首先在它上麵出現。《SamNyiedSam》有其優勢,這裏發表的小說、散文、壯劇、評論文章、長詩,作者和責編均須在選詞、修飾和表達方法方麵推敲和琢磨,對新詞術語的運用力求準確和合乎壯語的表達方法。對方言土語的詞彙、格言、俗語、諺語的選擇、推廣和使用,更是《廣西民族報》難以替代。可以說,在完善壯文方麵,《SamNyiedSam》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至於刊登壯語文有關研究文章,簡潔而又有深度,對壯文的完善更是其他刊物難以替代。第三,培養人。從《SamNyiedSam》的讀者群來看,有一個重要的讀者群是中小學生,這一群體同時也是刊物的重要稿源。不要小看這個層次,過幾年,他們便是壯族鄉村的新生力量,科學種養和鄉鎮企業的新生長點要在他們身上體現,壯鄉的最美好的圖畫要由他們來描繪。這個群體將是名副其實的雙語人,《SamNyiedSam》不僅培養他們的壯文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更是培養他們熱愛自己民族文字的情感。蘊藏在他們心底裏的壯文情結,將是壯文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這對壯文的生命將有戰略性的意義。在實用價值上,這一群體可以通過《SamNy-iedSam》這個窗口,了解自己的民族,了解壯語文,了解壯族曆史文化,了解外麵精彩的世界,了解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也通過那些壯文文學作品,了解不同階層人們的心底曆程和在改革大潮中的躁動不安。也就是說,他們作為雙語人,多了一個理解世界的窗口,多了一個信息源。這對這一群體的成長和未來的工作,是一定有益處的。第四,發展民族文化。《SamNyiedSam》雖然是一個不大的陣地,卻已經成為發展壯族文化的必不可少的園地。以文學藝術而言,壯族的普通群眾,在漫長的曆史上實際上沒有屬於自己的書麵文學,那些用漢文創作的詩詞、小說、散文,是供給中等文化以上的人欣賞的。《SamNyiedSam》上的壯文作品,有著特殊的意義,先不講這些作品的技巧如何,單是以壯文創作這一點,便是屬於可以讓不同層次的壯人享受的精神食糧。如果廣播電台、電視台、廣播站廣播這些作品,不懂文字的壯人也可以從書麵文學中實現自己的審美感受,這對智力開發將會產生積極的效應。十多年來,《SamNyiedSam》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是愈來愈進步了。最近出現的敘事長詩《深情重於山——王任光讚歌》,便是新近壯文長詩的一個閃光點。作為壯文文學作品的重要園地,《SamNyiedSam》功不可沒。《SamNyiedSam》的欄目是越來越豐富了,這裏出現了“長河浪花”、“人生百味”、“他鄉漫記”、“文化論壇”、“交流學習”、“童趣朵朵”、“古話長侃”、“教育之聲”、“學術視點”、“翻譯擂台”,等等,無疑對壯族文化的發展是一種推動,一種貢獻。而且就其涉及麵之廣,欄目之活潑,行文之生趣,是獨樹一幟的。《SamNyiedSam》已經有了一個良好的基礎,希望它加強“文化論壇”
的欄目,以適應不同讀者層的需要,加寬加厚刊物的群眾基礎。作為壯鄉的一朵奇葩,讓我們一起為它呐喊,為它澆灌,為它施肥。祝《SamNyiedSam》茁壯成長!